• 杏鑫平台主管_車企和風投正湧入電池回收行業 本世紀末市場規模預估達187億美元

    杏鑫平台主管_車企和風投正湧入電池回收行業 本世紀末市場規模預估達187億美元

    在推動電氣化已經改善供應鏈的同時,不少車企和供應商正在轉向一個曾經被忽視的領域:電池回收。電動汽車製造商和風險投資公司突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過去的 18 個月里,該行業出現了大量的合作夥伴關係和融資交易。,InMotion Ventures、Jaguar 和 Land Rover 的風險投資部門負責人 Alex Smout 表示,隨着投資者對電池回收的興趣增強,這種勢頭似乎正在增強,該部門的投資組合中包括 Ascend Elements(前身為 Battery Resourcers)。,Smout 表示:“可回收電池的供應方正在快速增長,沒有人真正預料到這一點。所以這些公司有望更早實現規模生產”。,據 AquaMetals 稱,到 2030 年,預計將有大約 1500 萬噸鋰離子電池退役,這是大多數汽車製造商為淘汰燃氣發動機汽車設定的最後期限。這家總部位於內華達州的金屬回收商預計,到本世紀末,電池回收市場將達到 187 億美元。,上個月,電動汽車電池回收自動化的初創公司 Posh 在 Y Combinator 和 Metaplanet 領投的種子輪融資中籌集了 380 萬美元。今年早些時候,在看到召回的雪佛蘭 Bolt 電池堆在倉庫中后,其創始人從為餐飲業製造高端機器人轉向了生產。相反,他們希望應用該技術來自動化電池回收過程。,就連電池回收行業的龍頭之一 Redwood Materials 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也表示,他擔心該公司來不及滿足需求。,J.B. Straubel 可能更為人所知的是特斯拉的聯合創始人和前首席技術官,他已經從亞馬遜、松下、福特、T. Rowe Price 等公司籌集了 7.75 億美元,以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回收商之一。 6 月,Redwood 宣布與豐田合作,收集、翻新和回收電池和電池材料,以運送到該汽車製造商即將在北卡羅來納州成立的電池廠。該公司還與福特和沃爾沃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據 AquaMetals 稱,到 2030 年,預計將有大約 1500 萬噸鋰離子電池退役,這是大多數汽車製造商為淘汰燃氣發動機汽車設定的最後期限。這家總部位於內華達州的金屬回收商預計,到本世紀末,電池回收市場將達到 187 億美元。,在推動電氣化已經改善供應鏈的同時,不少車企和供應商正在轉向一個曾經被忽視的領域:電池回收。電動汽車製造商和風險投資公司突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過去的 18 個月里,該行業出現了大量的合作夥伴關係和融資交易。,

  • 杏鑫代理開戶_投融快訊 | 博泰車聯網獲得7億融資;安泰復材完成5億元A+輪融資;怡�Z置業獲得4.18億元戰略投資

    杏鑫代理開戶_投融快訊 | 博泰車聯網獲得7億融資;安泰復材完成5億元A+輪融資;怡�Z置業獲得4.18億元戰略投資

    【投融快訊 6月28日】博泰車聯網是一家車聯網技術服務提供商,專註於從事智能化車載信息服務系統的研發與設計,旗下主要產品包括液晶显示儀錶、智能車機、抬頭显示器、後排智能車載娛樂系統等,同時還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近日博泰車聯網獲得7億人民幣戰略投資。,安泰復材是一家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研發商,公司產品覆蓋民用飛機複合材料內外飾及次承重結構件和豪華汽車內外飾碳纖維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空客、波音所有的主力機型。是空客、波音具有認證資質的主要複合材料供應商。近日安泰復材完成5億元A+輪融資。,怡�Z置業是一家房地產開發經營商,專註於房地產開發經營、銷售自行開發的商品房、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服務、物業管理、出租商業用房、出租辦公用房、商業綜合體物業管理。近日怡�Z置業獲得4.18億人民幣戰略投資。,,,【投融快訊 6月28日】博泰車聯網是一家車聯網技術服務提供商,專註於從事智能化車載信息服務系統的研發與設計,旗下主要產品包括液晶显示儀錶、智能車機、抬頭显示器、後排智能車載娛樂系統等,同時還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近日博泰車聯網獲得7億人民幣戰略投資。,

  • 杏鑫代理開戶_去全世界外卷 誰能成為下一個TikTok ?

    杏鑫代理開戶_去全世界外卷 誰能成為下一個TikTok ?

    5月中旬,距離北京6596公里之外的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金融中心,易達資本創始合伙人Jessica Wong一周內接待了5家中概股公司創始人。,過去一年,這幾家原本依靠內容、遊戲、社交在國內風生水起的公司,市值跌去了90%,以至於他們的賬面現金遠遠高於自己的市值。為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這些創始人冒着回國隔離的風險遠赴中東。而和中東主權基金建立了合作、兩年時間投出16家出海公司,13家落地沙特的易達資本,成了這些創始人們時常拜訪的中轉站。,“中概股在美國流血犧牲,我們都在思考: 中國公司未來在倫敦或者是中東、北非當地融資以及退出,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機會?”Jesscia對36氪說。,中東的熱鬧並不是今年才開始。2021年12月,Jesscia剛從利雅得飛回上海,一下飛機就接到十幾個出海項目的BP,最終有三家都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意向書。,大量中國公司和投資湧入中東、東南亞、拉美甚至是北非。一名出海投資人告訴36氪:“疫情出國難,我們和創業者都在海外外循環,美國、中東、東南亞、新加坡繞一圈,然後在每個區域快速建立總部,只要出來了的都在加倍aggressive。”,這場逆勢進取背後,是全球疫情兩年來, 中國社交娛樂出海公司高歌猛進的業績表現。,TikTok被預測2022年收入將超過Twitter和Snap廣告營收的總和;因為印度封殺而累計損失了1.35億月活的歡聚時代,光是靠着直播產品Bigo Live在2021年就賺回了23.24億美元。,險些與工具出海時代一同沒落的老牌公司崑崙萬維和赤子城,分別收購K歌應用StarMaker和陌生人社交應用MICO后“逃出生天”,一年狂賺20億人民幣以上。,在中東成為科技第一股的Yalla直到上市才被媒體挖出四年以前在國內接受的媒體採訪,當時創始人對標“YY語音+陌陌”,但這兩者一家被歡聚時代低價賣給了百度,後者股價三年跌去了八成,而Yalla從2019年至今連續三年增長超過100%。,一位業內人士告訴36氪,“今年至少還有兩家社交出海公司在籌備上市,一些公司每個季度的凈利潤都是1億以上,國內有幾家公司能保持這個水準?”,國內最大的社交公司陌陌,成立五年後才藉著直播摸索到了盈利之路。社交產品的後起之秀Soul直到上市前遞交的財報盈利模式都頗為模糊,2019年、2020年虧損分別為3.49億元和6億元,2021年第一個季度就虧了4.09億元。,熱錢與創新同時涌動,但隔着重重海域,除了盛名難擋的TikTok,那些悄悄掘金,悶聲將產品鋪到了上百個國家的社交出海公司主動或被動地隱去了姓名。,而我們好奇的是,他們究竟如何在海外生存,壯大自我?,01,中廠求生、大廠豪賭,把時間線拉回到2016年,工具出海公司們最先意識到前途危急。,在崑崙萬維做工具出海產品的那些年,StarMaker的總經理夏凡的團隊開周會時都會投出一塊大屏幕,屏幕上呈現着每個國家的獲客成本。“美國0.5美金、土耳其0.2美金,每個國家我們看一眼就知道漲了多少,可以獲取多少量。”,2014年-2017年之前,崑崙萬維的工具產品一年凈利潤能做到數億,2015年他們拿下過Facebook商業化廣告平台全球收入第一,那一年Facebook的全球大會中國有兩席名額,一席給了百度總裁的張亞勤,另一席就給了崑崙萬維的創始人周亞輝。,但很快,工具出海賽道變得擁擠不堪。 ,隨着眾多中國公司湧入印度,夏凡發現印度的獲客成本和廣告單價一度高過歐美國家,以印度用戶的支付能力,這相當不合理。“投放市場陷入了惡性競爭,很多同行瘋狂鋪廣告騙點擊,工具出海紅利很快消失。”,同樣以工具出海起家的赤子城CEO李平說:“早期手機操作系統和手機廠商都需要優化工具,但隨着他們生態系統的完善,對我們的業務已經不再有需求。”,被Facebook和Google中止合作后,獵豹同時失去用戶獲取和商業變現渠道兩個命門,股價從巔峰時期的50億美金掉到只剩下不到5億美金。,轉型或者等死,幾家頭部出海公司選擇了前者。 ,崑崙萬維董事長周亞輝是映客的投資人,他早早意識到了純直播流量不夠大,“直播+”可能是個剛需,最終在“陌生社交+直播”、“短視頻+直播”,“全民K歌+直播”中選擇了競爭沒有那麼激烈的一個,推出了海外直播版全民K歌StarMaker。,當時在獵豹移動負責工具產品線的副總裁何雁丹從2014年就想要嘗試短視頻和直播。2015年,獵豹投資短視頻產品musically,於是她避開短視頻,做一款直播產品,並且直接攻堅出海市場中用戶價值最高的美國。2016年4月,Liveme在美國上線。,歡聚時代也加入到了出海的戰役當中,Bigolive與Liveme幾乎同時起步,前者主攻東南亞。,過去十年的工具出海時代,“出海”始終都有些邊緣戰場的意味。即便是出海賺了不少錢的上市公司,由於產品離國內用戶較遠,影響力和市值也遠低於國內互聯網大廠。崑崙萬維的創始人周亞輝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自己始終沒有進入過互聯網的主流圈子。”,何雁丹告訴36氪,上一波工具出海的成功是中國公司抓住了邊緣的機會去做本地化,“說白了我們是做了美國開發商看不上的領域,把它做到極致。”,但進入前景更廣闊的新戰場,競爭瞬間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歡聚時代李學凌“已經非常all in”,不僅融資還發了10億美金的債。作為當時國內最了解直播的公司,他們在海外不只做直播,還在2017年推出了短視頻應用Like(后改名為Likee)。,就在歡聚時代準備大展身手時,更瘋狂的玩家入場了。抖音在國內上線才一年,字節跳動就抓緊時間讓TikTok出道。,2017年,張一鳴為了收購Musical.ly,多次去親自拜訪獵豹的CEO傅盛。傅盛問張一鳴:“你覺得這個事勝算有多大?”張一鳴說:“我覺得充其量50%。”,10億美金買50%的可能性,在TikTok日活已經超過30億的今天來看,當然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放在當時,張一鳴的投入不吝於一場豪賭。,張一鳴的豪氣讓習慣於精打細算的出海圈都為之震撼。“TikTok在Google上一個月投放兩三個億美金,當時我們都覺得太誇張了。” 何雁丹說。,即便是比字節早出海一年的快手,最初也採取了相對保守的投放策略,但TikTok在全球各大應用市場瘋狂買量后,快手海外應用Kwai也不得不捲起來。,一名快手的離職中層告訴36氪:“字節在海外突飛猛進時,快手也由多名leader分別帶隊不同的產品在海外爭搶市場,非常相似的產品要在同一個應用市場里競爭,投放的錢都要花兩遍,一家代理公司能同時接到快手兩張訂單。”,相比字節和快手這兩家資金雄厚的短視頻巨頭,歡聚時代這種拿出20億美金一搏、曾經是頭部出海廠商的公司,如今只能稱之為“中廠”。他們的策略是在用戶增長和變現中找到平衡。,夏凡說:“大廠一個月花一億美金,我們可能一年投入小几千萬,兩者之間完全無法比較,我們的使命就是一邊把規模做大,一邊掙錢。”,這種策略在張也看來屬於“沒有耐心”。他曾在印度做社交創業,而後加入了字節跳動 。對比字節與其他出海廠商的策略,他表示“如果讓微信在用戶高速增長期,還要考慮它的商業化增速,是不是也不太合理?”,背負用戶增長和營收的雙重壓力,中國的社交出海公司們在海外的日子最初並不好過。 ,儘管StarMaker是崑崙萬維孵化的“親兒子”,在2017年日活難以突破80萬DAU的情況下,總經理夏凡也只能依靠周亞輝私人支持來給員工發工資。,赤子城在2016年之前進行了諸如音樂、健身等不成功的嘗試,又在北美地區做過校園社交、婚戀產品等各種嘗試。即便MICO,2017年每個月也都虧損100萬美金。,歡聚時代做一款印度短視頻產品時,內部至少有十多款同類產品在試水。最後,月活數據最好看的是短視頻平台Likee和通訊軟件Imo,但這兩款軟件都並不能帶來多少營收,最有營收希望的Bigo的在2019年虧了5.18億元,成了歡聚時代當時最大的負擔。,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中國直播平台常常被當做冤大頭,一家機構找幾十個主播在各家平台騙底薪,同時掛着四個手機開播,但並不好好直播。,一名Bigo海外經理告訴36氪,“當時我們的預算很少,招聘只能舉着牌子到街上找人,然後問人家我這裡有個賺錢的生意你來不來?”,不死不活的局面就這樣持續了幾年,直到全球疫情大爆發。,02,出海的九九八十一難,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被永久標記的一年。人們多數的線下娛樂活動終止,被迫轉入線上。,We Are Social聯合Hootsuite發布的“2021年10月全球数字報告”显示,疫情之後一年全球社交媒體用戶增加了4億多。,中國移動互聯網世界的新流量早已乾涸,這些海外用戶犹如希望之洲。 ,一向對公司成本極為敏感的夏凡發現疫情期間他們的服務器費用6個月內翻了三倍,體現在財報上,2020年StarMaker凈利潤增長超過3倍,下載量至今已經超過2.4億。,2019年剛在日本上線的K歌曲產品Pokekara,創始人胡殿偉曾在字節跳動負責過今日頭條和內涵段子的客戶端產品。因為疫情,他們的產品得到日本媒體和雜誌報道,登上“適合在家娛樂的項目”推薦,迎來了一波用戶增長,最終壓過本土產品,佔據了日本K歌市場84%的份額。,Pokekara的日本員工告訴36氪,儘管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意識到疫情是一個增長的機會,但相較中國公司,本土公司和海外大廠在疫情期間舉辦活動或者進行主題運營的反應速度都慢了不少。,Jesscia則舉例說,美國產品出海時直接將同一個版本的產品“空投”到世界各地、輸出標準的產品跟服務,除了中印這種大國,在其他國家也很少派駐本地團隊。但中國公司更願意“貼地服務”。,一家出海公司的創始人告訴36氪,疫情剛開始,不少大公司的海外負責人都選擇了回國,但他們的海外員工認為其他人都撤了,自己如果留下來反而可以搶佔市場。,技術層面,中國公司出海等同於降維。聲網的出海泛娛樂負責人王奇告訴36氪,在音頻技術這一塊,之前有海外公司宣稱可以做到一秒以內開播,但實際上延遲都在2秒~3秒,達不到中國出海社交產品實時通話400毫秒左右的水平。“就拿TikTok來說,和國內的抖音差了好幾個版本,但海外用戶已經覺得很好用了。”,空前的機遇讓中國公司們紛紛加大了海外布局,但這種狂喜並沒有持續很久。很快,他們就迎來了“印度大撤退”。 ,崔懷舟曾是快手第一位產品經理,還擔任過歡聚時代海外短視頻副總經理。在印度創業后,原本已經獲得了一家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走完了前期的投資流程。但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爆發后,投資人旋即撤銷了投資意向,並表示“其他原因都可以談,政策風險沒有談的餘地。”,損失最大的還是此前押寶印度的大廠們。 ,被印度封禁后,TikTok痛失2億用戶,但外界不知道的是,字節另外一款類似於印度“微博”的產品Helo也錯失了巨大的崛起機會。下架前,Helo已經有千萬級的日活,超過印度本土公司sharechat成為了印度最大的社交媒體。一位Helo前員工表示:“如果沒有下架事件,年底我們是奔着8000萬到1億的用戶發展的。”,而此前重倉印度的歡聚時代,為BIGO和likee在印度投入的數億美元都打了水漂。一位印度出海創業者對36氪表示,中國科技公司們將印度互聯網發展水平提升了一個階段,但最終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成為贏家。,但印度帶來的教訓還不止於此。 ,2019年在印度做過一款短視頻平台的崔懷舟算過一筆賬,印度的用戶基數大,依靠自然增長和少量的投放,可以將獲客成本控制在0.001美金,但帶寬成本是中國的4倍,而人均GDP是中國的五分之一,也就說arup值是中國的1/5。崔懷舟說:“如果想要在印度市場賺到錢,起碼要比中國強20倍的商業模式才行得通。”,2020年之後,大量社交應用從印度撤退。崔懷舟成為少數仍舊留在印度的創業者。只是他變得更加低調,他放棄了“先做用戶規模后做變現”的打法,做了一個占星平台,線上招募印度占星師,讓用戶以視頻付費的形式進行占星。2021年,他們的年營收做到了數百萬美金。,在採訪眾多出海公司的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的用戶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家中國公司,我們看起來就是一家印度/日本/巴西/中東/美國公司。” ,在中東上市的Yalla被稱為“中東小騰訊”,但其總部在迪拜,註冊地在開曼,研發團隊在杭州,在美國上市,雖然創始人和大股東是中國人,但在中國曝光遠低於中東。,一家出海日本的公司在國內獲得報道后,文章被翻譯成日文發在了日本媒體,市場負責人幾乎等不到第二天就要找人刪除“我們不希望日本用戶建立這是一家中國公司的認知,這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把總部設立在利雅得(沙特首都),為了尋找CMO,一家中東公司面試了至少50多个中東本地人,最終通過的人選不僅父親是沙特高官,本人也是當地最大運營商的市場負責人。,為了避開重重的政治風險,很多公司選擇本地人作為CEO、註冊在新加坡、新德里等海外城市,服務器也放在海外,如果不是經過層層股權穿透,很難發現其主控者是中國人。“雖然規模變大后可能會無法隱藏,但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活下來。” ,一家在海外同樣能做到月流水百萬美金的產品負責人,透露了另外一個出海公司們在國內選擇低調的理由:“中國的出海圈很野蠻,一旦你的公司賺錢了,同行會以各種理由向蘋果或者谷歌舉報,比如直播間播放歌曲的版權問題,稍有不注意,就會被對方舉報下線。”,同行要小心提防,而當地用戶則是要認真迎合的。 ,工具出海時期,夏凡看一眼某個國家現在的獲客成本,立刻就能反應出一套應對機制,增加或者減少投放量。而現在,他形成了一種新的肌肉記憶,看到一個國家,腦海中浮現出的不止是獲客成本,還有這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政策法規。,“在美國要注意少年兒童保護,歐洲要注意數據隱私的保護政策,中東最重要的就是稅法和穆斯林文化,各區域諸如此類的法規條令數不勝數,哪怕是中東細分到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不同。”,StarMaker覆蓋100多個國家,每拓展一個區域,夏凡就會請來當地的律師一條一條研究與互聯網產品的相關政策法規。一旦提前得到新政策的消息,就開始進行合規自查,避開任何可能存在的風險。,赤子城則找來了本土員工擔任法人,每拓展一個區域,就會逐步配置好相應的法律和公關團隊。埃及針對社交媒體的政策尚未完全頒布,重倉中東的赤子城就拿到了埃及的001號社交牌照。,謀求生存的安全之外,出海者們在“如何治理一家國際化公司”的問題上也摸到了門道。 ,夏凡曾遇到過一位海外員工悄悄給三家中國出海公司同時打工的鬧劇。疫情期間難以出國更加深了他的焦慮,他打造了一套用算法和數據驅動的管理工具,量化本地員工的工作情況。“可能未來3~5年疫情都會持續,我們必須要用這些工具支撐我們繼續往前走。”,赤子城試過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中國人管理本地人,本地人管理本地人,最終找到了最優的一種:本地團隊由經驗豐富、熟悉中國打法又對當地有深入了解的中國人擔任總負責人;由當地華裔作為橋樑,負責雙向溝通、連接;由土生土長、對當地知根知底的本地員工進行具體工作推進,讓前方“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疫情前,他們還會把海外員工送到中國總部學習交流,讓他們在回去后激勵自己的同事。“我們也會看到他們越來越勤奮,甚至製作類似於這種大幹三天三夜的條幅,去拼一個目標。”,出海的方法論正日趨統一: 在真正站穩腳跟前盡量“隱形”,努力爭取有海外背景的強大資本和本地媒體的好感,必要時盡量去“中國化”。蟄伏成為一種明智之舉。 ,還有些無可奈何的領悟。,受早期工具出海的廣告政策牽連,Liveme曾兩度被谷歌、Facebook下架,以至於錯過了疫情的最佳紅利期,何雁丹認為過往中國公司在Facebook、谷歌買量做增長的生意模式已經無法運轉。,“於是出海公司們絕大多數選擇了直接向用戶收費的模式。” 這也是這波中國出海公司只有遊戲和直播模式做起來的原因。,03,下一個TikTok?,社交出海還能不能再長出一家TikTok這樣的大公司?,這是所有出海人都在思考的問題,而答案可能完全相反。,一些中國出海公司變得更自信,與歐美公司正面競爭不再成為新一代創業者的最大顧慮。 ,今年4月,元宇宙社交產品綠洲Oasis剛剛完成千萬美元融資,目前是全球範圍內增長最快的元宇宙社交產品之一。創始人尹桑告訴36氪:“沒有人怕Facebook了,TikTok也可以打敗它。” 尹桑的高中同學在Facebook工作,工作內容就是研發對標TikTok的短視頻產品,但結果並不如人意。,“TikTok崛起意味着中國在內容和文化層面做到其他國家的命題是成立的。” 夏凡對36氪說。,還有些更實際的好處。此前中國互聯網產品出海買量,繞不開Facebook與谷歌兩大巨頭,但被下架、被“優待”是家常便飯,溝通流程也十分漫長,有的建議提上去兩年後才有所改進,“可能一個公司都拖沒了,但TikTok響應速度很快,可能一周或者一個月就完成了。”李平說。,即便不能成為TikTok, 中東社交通訊產品Beem的創始人汪鋮表示:“在中歐美印之外,世界仍然有40多億人口,儘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毋庸置疑他們最終都會被納入互聯網的懷抱。”,另一種聲音依然悲觀。 ,“哪有什麼社交產品出海成功?除了Tiktok,不都是秀場直播?” 為Tiktok、Bigo、Kwai等平台提供網紅和內容海外MCN創業者王馳覺得無論是工具出海時代,還是社交內容出海的階段,中國的出海產品並沒有太多創新可言。,“你半夜打開東南亞的應用市場看看,全都是美女主播跳舞唱歌,甚至打擦邊球,上榜的產品絕大部分靠買量換增長的秀場直播和語音房。” 在他看來一旦海外國家的政策收緊,這些產品很容易觸及紅線。,曾投資印度短視頻公司的投資經理王鴻認為,社交娛樂的賽道上,字節、歡聚時代、快手是戰略競爭,初創公司參与其中的難度極大,而停留在語音房和直播的社交項目,天花板十分有限。王鴻所在的投資機構2019年之後幾乎沒有投資社交娛樂相關的項目,而是把注意力轉向了跨境電商。,“Tiktok是一個跨越周期的公司,關鍵節點該做的事情都做對了,很難通過金錢在短期內去做一個複製。”王鴻說。 ,新的海域被開闢,探索還在繼續。,2021,元宇宙的概念爆火后,Yalla、赤子城、崑崙萬維、歡聚時代等出海公司都聞風而動,比國內互聯網公司更快地開發了相關產品。何雁丹也迅速收拾了心情投入了元宇宙和web3的賽道,並在今年4月重新回到data.ai的50強榜單上。,儘管不少公司在印度遭遇擱淺,但中國公司們很快便轉過船頭,駛向了中東――這裏年輕人口佔到總人口的六七成,是一片巨大的處女地。,2018年到2022年,沙特阿拉伯的社交應用暢銷榜Top100的中國公司佔比從26%上升到了48%,中東的語音社交市場基本被中國公司佔領。還有電商、跨境品牌、物流、支付等公司湧入中東,似乎重現了當年的出海印度熱潮。,但仍舊有一些東西發生了改變。比如對於政策性風險更加敏感。 ,2021年下半年,有消息稱埃及可能計劃聯合阿盟(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媒體監督最高委員會,針對中東市場上的海外社交App進行整頓,或將無牌照的社交App進行封禁。消息剛一傳出后,所有社交出海公司都開始嚴陣以待,赤子城在第一時間就拿到一張社交牌照。,仍舊有人心有餘悸,一名還在挖掘出海項目的投資對36氪表示“ 跨境電商中東有清關政策、東南亞有本地供應鏈的保護政策。雖然中國社交產品在海外影響力增大,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有哪些變化出現。”,一家廣州的社交出海公司門口常年供奉着媽祖,用舊時代的海神庇佑新時代的虛擬產品。同當年遠渡重洋謀生的華人相比,今天出海人們也依舊是在驚濤駭浪中尋找機會。,中東的熱鬧並不是今年才開始。2021年12月,Jesscia剛從利雅得飛回上海,一下飛機就接到十幾個出海項目的BP,最終有三家都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意向書。,5月中旬,距離北京6596公里之外的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金融中心,易達資本創始合伙人Jessica Wong一周內接待了5家中概股公司創始人。,

  • 杏鑫平台主管_接手淘寶、天貓4個月 戴珊帶來了哪些改變?

    杏鑫平台主管_接手淘寶、天貓4個月 戴珊帶來了哪些改變?

    工商信息显示,近日阿里董事長張勇卸任淘寶、天貓公司董事長,由新任命為中國数字商業板塊負責人戴珊接手。新官上任的戴珊,燒起了一把小火。4月24日,企業信息變更記錄显示: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長張勇卸任,由戴珊接任。對此,阿里方面回應稱:此為正常的法務變更。,實際上,這次企業信息變更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當時張勇發布全員信,身為「十八羅漢」之一的戴珊被任命為新成立的中國数字商業板塊負責人,統管大淘寶(淘寶、天貓、阿里媽媽)、B2C 零售(天貓國際、天貓超市、天貓奢品)、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業務;而曾被視為阿里「太子」的蔣凡則被任命為海外数字商業負責人,奔赴東南亞。,阿里組織結構的調整向來視公司的業務需要而定。此次戴珊進一步走向「台前」,或許暗含着阿里在電商領域的一些變化,正在發生。,01,電商,不再特殊?,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此次戴珊擔任法人及董事長的兩家公司。,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2月7日,註冊資本69000萬美元;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0月25 日,註冊資本11400萬美元;兩家公司均由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生變更的兩家公司是淘寶、天貓的運營主體,並不涉及阿里集團層面的工商變更。 換句話說,並不意味着戴珊正在接替張勇在阿里集團的位置。,,此外,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兩家公司與前幾日蔣凡退下的兩家淘寶、天貓公司並不相同。,蔣凡退出的兩家公司分別為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和浙江天貓網絡有限公司。其中,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9月4日,註冊資本6500萬人民幣;浙江天貓網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3月28日,註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由杭州臻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控股。,,兩相比較:蔣凡退出的兩家公司是淘寶、天貓網站在國內登記註冊的備案公司;而戴珊新接手的兩家公司,才是注入上市公司體系內,負責淘寶、天貓實際管理運作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戴珊之前,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和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的歷任法人代表、董事長先後由馬雲、陸兆禧、張勇擔任,是由時任阿里巴巴集團 CEO 兼任。而在此次工商變更中,戴珊以具體的業務負責人的身份,登上淘寶、天貓的董事長職位。,這或許意味着在阿里內部,電商部門對整個集團的意義,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調整。,根據阿里公布的2022財年 Q3,即自然年2021年Q4財報显示,儘管核心電商仍佔據阿里整體營收比例的 88%,但同比增長率僅為9%。其中,中國商業業務占整體營收比例的71%,同比增長率僅為6%。,而能夠具體體現淘寶、天貓業績的客戶管理(廣告及傭金)收入,甚至在 2020 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1%。,放眼全行業,面臨增長危機的不止阿里一家。不久前,拼多多也公布了 2021 年四季度財報,其收入同比增長僅為3%。,「低增速」已經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關鍵詞,在存量競爭時代,組織架構自然要與大張旗鼓開疆拓土等增量時代有所不同。,就如同張勇在內部信中表示的那樣:「我們希望通過更多新型治理方式的探索,始終用生產關係的先進性來驅動先進生產力的釋放,用組織的創新去驅動業務的創新」。,電商業務不再「特殊」並不意味着壞事兒,也許反而是為其更長遠的發展,釋放了空間。,02,戴珊,走向前台,阿里組織架構調整的任命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在這個節點接管整個大淘系業務,戴珊也算是臨「危」受命。,在此之前,戴珊的名字很少被人提及,儘管她是阿里的第11號員工,是「十八羅漢」中唯一一個還在業務一線奮戰的重量級人物。,戴珊,據《深網》報道,幾位熟悉阿里巴巴的相關人士認為,在 B 系業務中成功帶出淘特和淘菜菜,應該是戴珊能夠最終接手中國数字商業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戴珊被任命前公布的Q3財報中,淘特、淘菜菜去重后的年活躍消費者達 2.7 億,年同比增長200%,去重后的日均交易訂單量同比增速超過 400%,成績十分亮眼。,據《晚點 LatePost》報道,2021年12月30日,中國数字商業板塊在一次管理會議中,正式宣布叫停了以 GMV 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模式,預兆着淘寶和天貓會在產品、規則、服務以及運作機制上迎來變化。,正式上任后,戴珊對於淘寶、天貓的改革屬實「大刀闊斧」。,首先是在組織結構上的大幅調整。,1月6日,原淘寶事業群、天貓事業群整合為三个中心,分別是由俞峰負責的用戶運營及發展中心;由陽光負責的產業運營及發展中心;以及由王明強負責的平台策略和運營中心。以上三位高管直接向戴珊彙報。,三个中心涵蓋了用戶、商家與平台,實現了管理上的縱向打通,天貓也繼 2010 年宣布獨立后,再次與淘寶「合併」。,此外,據虎嗅報道,淘寶直播繼續由之前的負責人道放負責,但與此前不同是,原本淘寶直播的負責人與大淘系負責人之間並無直接彙報關係,而之後道放將直接向戴珊彙報,淘寶直播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是在產品層面上與各大競品「對標」。,1月份,阿里開始加碼「源頭好物」,推出立足於源頭產地的生鮮交易服務平台「蜂耘」。依靠「蜂耘」平台,農產品商戶可以一鍵開店並享受創業補貼。,除阿裡外,字節也於1月份上線「源頭好物」頻道,打造新品牌「心跳優選」。此前,快手、拼多多、京東更是早已開始布局該領域,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電商」勢必會成為電商平台們爭奪的增長點之一。,2月份,天貓 App 更新,新增「貓享自營」與「貓享閃購」,其中「貓享自營」為官方自營業務,「貓享閃購」是每天固定時段上線自營正品的折扣秒殺活動。,該舉動被視為對標京東自營,通過「貓享」這一入口,整合阿里已有的自營商品,進一步形成品牌認知。,3月份,瞄準 Z 世代年輕用戶的電商 App「態棒」開始內測,該 App 內的產品均為國產潮流好物。,為了迎合年輕用戶對於社交、消費的雙重需求,「態棒」增添了與品牌主理人聊天的功能,融入了「話題」與「動態」,消費者可以在 App 內進行分享與交流。這顯然又與小紅書、得物等 App 的產品邏輯類似。,態棒,此外,在叫停以 GMV 為目標后,阿里電商將關注點更多放在了打磨產品和優化用戶體驗。,2月15日,淘寶發布退款新規,升級了「未發貨僅退款」規則。,新規則显示消費者在付款后商家未發貨前,淘寶店鋪小於等於500元的訂單,天貓店鋪任意金額訂單,系統將自動進行「未發貨秒退款」處理,商家無需再手動操作。而在此前,「未發貨秒退款」的金額限製為200元。,這一細節的變動一方面降低了商家的處理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用戶的售後滿意度、優化購物體驗,可謂「雙贏」。,4月19日,淘寶上線「價保中心」,用戶可以通過「一鍵價保」快速申請價格保護,申請成功即可退回差價,但該功能目前僅限 88VIP 會員使用。,隨着各大購物節的增多,商家先惡意提價再降價的情況時有發生,「價保中心」儘管目前並沒有覆蓋到每款商品,但對於維護消費者權益而言是一次有益嘗試。,4月24日,淘寶天貓又發布了一項2022年咖啡商家扶持計劃,計劃一年內孵化50多個千萬規模以上的新品牌。淘寶天貓將推出專屬小二服務,指導新商家運營,為的就是提升商家的體驗。,一系列的變化正悄然發生,儘管接手的時日尚短,今天還難以評價這些舉措能給淘寶、天貓能帶來多少實質上的改變。但對於近幾年從輿論環境、業務發展都陷入一定困境的淘寶、天貓,有變化本身可能就是一件好事。,01,工商信息显示,近日阿里董事長張勇卸任淘寶、天貓公司董事長,由新任命為中國数字商業板塊負責人戴珊接手。新官上任的戴珊,燒起了一把小火。4月24日,企業信息變更記錄显示: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長張勇卸任,由戴珊接任。對此,阿里方面回應稱:此為正常的法務變更。,

  • 杏鑫平台主管_什麼產品都還沒有 馬斯克的“無聊公司”估值已高達57億美元

    杏鑫平台主管_什麼產品都還沒有 馬斯克的“無聊公司”估值已高達57億美元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馬斯克旗下隧道挖掘公司“無聊公司”(TBC)宣布籌集了6.75億美元的C輪融資,目前公司估值達到57億美元。本輪融資由Vy Capital和紅杉資本領投,Valor Equity Partners、Founders Fund、8VC、Craft Ventures和DFJ Growth參与。,TBC表示,融資所得將用於擴大各行業領域的招聘規模。公司計劃在工程、運營和生產領域擴大員工隊伍,擴建其地下環線項目,並加快該公司下一代隧道機 Prufrock的研發,旨在幾周內挖掘巨大的隧道基礎設施項目。,公司認為,使用其目前的Prufrock-2機器,每周最多可以挖掘一英里的隧道,在短期內每年可以挖掘600英里的隧道。有了Prufrock-3,這個数字將大大增加,據說下一代機器將能夠每天處理7英里。TBC指出,作為參考,在過去的20年裡,美國只建造了不到20英里的地下地鐵隧道。,TBC的目標是:在很深的地底挖掘隧道,建立運輸網路。公司期望有一天該技術可以將載客速度達到每小時150英里。公司表示計劃未來幾年內,將隧道系統拓展到其他城市。此外,馬斯克還試圖打造一個名為“超級環線(Hyperloop)”的城際巨型地下真空管系統,將乘客裝入“吊艙”中,時速高達760英里。,馬斯克一向以誇張的言語吸引市場的注意力,結果能否實現並不太重要。TBC有一個公布的項目清單,這些僅僅是“清單”而已,沒有任何實質的東西。,2017年,馬斯克在推特上說,該公司在華盛頓特區獲得了一個許可證,但官員們證實沒有簽發過此類證件。後來TBC獲得了初步挖掘許可證,但此項目在其網站上被刪除。2018年時,馬斯克首次宣布他的Loop系統計劃,它是將以每小時155英里的速度搭載16名乘客的電動汽車。以芝加哥為例,馬斯克承諾,該計劃將乘客從市中心到達奧黑爾機場所需花費的40-45分鐘火車時間縮短到大約12分鐘。後來此項目也不了了之,僅僅紙上談兵罷了。TBC公司甚至從Vimeo上清除了Loop16人車的舊動畫視頻。,到目前為止,TBC公司唯一真正實踐的項目是拉斯維加斯環形隧道,可惜這與馬斯克承諾的完全不同。隧道里只有普通的特斯拉汽車,甚至是有司機的,並非無人駕駛。今年初,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展,不少觀眾為避免地面堵車,選擇體驗一下TBC的LVCC Loop地下隧道,不過隨着車流的湧入,這個號稱“徹底解決堵車問題”的地下隧道居然也堵車了。據稱環形隧道的最高時速只有35英里,而且開的搖搖晃晃。,不過,投資者並不一定關心像馬斯克這樣的創始人是否最終貫徹了他們的誇張言論,只關心他們經營的公司是否吸引了足夠的客戶和收入來償還自己的投資。而馬斯克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他非常擅長推高股價和估值。就目前而言,這意味着TBC公司還有很多隧道需要挖掘。,2016年TBC創建於美國洛杉磯。當時馬斯克被堵在洛杉磯的路上的時候,他就在推特上豪言壯語:“堵車快把我逼瘋了!我要造一台隧道挖掘機,開始挖隧道。”,TBC的目標是:在很深的地底挖掘隧道,建立運輸網路。公司期望有一天該技術可以將載客速度達到每小時150英里。公司表示計劃未來幾年內,將隧道系統拓展到其他城市。此外,馬斯克還試圖打造一個名為“超級環線(Hyperloop)”的城際巨型地下真空管系統,將乘客裝入“吊艙”中,時速高達760英里。,美國當地時間周三,馬斯克旗下隧道挖掘公司“無聊公司”(TBC)宣布籌集了6.75億美元的C輪融資,目前公司估值達到57億美元。本輪融資由Vy Capital和紅杉資本領投,Valor Equity Partners、Founders Fund、8VC、Craft Ventures和DFJ Growth參与。,

  • 杏鑫總代理_從發奔馳到發不出工資,柔宇科技何以至此?

    杏鑫總代理_從發奔馳到發不出工資,柔宇科技何以至此?

    從風光無兩的百億估值科技獨角獸,到發不起工資,融不到資,柔宇經歷了什麼?2016年1月,柔宇科技在公司年會上送出三台奔馳。第二年的年會上,柔宇又發了好幾台奧迪,還有近百萬的現金獎勵,在此後柔宇科技完成了D輪融資8億美元,這也是柔宇迄今最大一筆融資,投后估值超過200億元。,彼時柔宇風華正茂,被認為是顛覆面板显示行業的“獨角獸”。,此後幾年,柔宇再未對員工如此豪氣,到2022年,已經半年沒有給員工正常發工資,而且通知部分員工先放假三個月,再加之生產線停擺,大量員工正在被迫逃離柔宇。,柔宇扛不住了,迫切需要資金注入,但一向喜歡拋頭露面的柔宇創始人劉自鴻,此時卻“消失”在公眾視野,對內也沒有做好安撫工作。,倒是柔宇獨董劉姝威頻頻喊話“拯救柔宇”,建議各級政府幫助柔宇解決資金短缺和引進戰略投資者,呼籲“珍惜從0到1的研發成果”……,掌握獨創“柔性屏”技術、發布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的柔宇科技,為何從當初的資本“寵兒”淪落到“棄兒”?《豹變》與多位柔宇在職和離職員工,以及資本圈人士交流后發現,即使柔宇科技迎來“白衣騎士”解決了燃眉之急,也未必能從根本上挽救公司的危局。,“逃離”獨角獸,4月17日,是柔宇科技拖欠馬威工資的第228天。,自從2021年10月收到前一個月40%的工資后,馬威的工資卡再也沒有關於薪資入賬的消息。像很多員工一樣,馬威早已申請了勞動仲裁,但他清楚,“錢很難要回來”。,柔宇前員工李洪江告訴《豹變》,從2021年5、6月份,柔宇就開始不正常發放薪資了,“只不過以前是管理層,慢慢才波及全公司。”,2021年12月初,柔宇欠薪問題首次曝光。一位自稱在柔宇從事人力方向管理工作的員工,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發帖稱,柔宇已拖欠近千人薪資近半年,從保潔、保安,到管理人員。同一天,另有柔宇員工發帖稱,自己現金購買的期權,公司承諾離職兌現,但自從2021年4月離職至當年12月仍未兌現。,柔宇科技第一次通知停薪時,馬威選擇相信公司,因為總有小道消息說“月底會發”,有說法是融資額度比較大,所以會比較慢。,實際上在11月底,柔宇科技創始人、CEO劉自鴻開了一次全員大會。就像面對着投資人一樣,劉自鴻描繪着柔性屏市場在2025年能達到多大的規模,柔宇未來可期。“開完會後,很多人就陸續離職了,我也是那時候開始找工作。”馬威說。,回想起來,柔宇員工姜超認為那是一次令人“失望透頂”的全員會,“完全看不到有任何的歉意,依舊高高在上的態度,絲毫沒有安撫員工的意思。”,更讓姜超感到不滿的是,柔宇科技對於主動離職的員工,要求籤一個辭職信,“由於個人原因,無法繼續為集團服務……對此為集團帶來的不便,我深感抱歉。”姜超認為,公司的這一做法相當傲慢。,受訪者供圖,據《豹變》了解,截至4月18日,柔宇在職人數已經不足600人。根據柔宇科技官方消息,2018年11月初,也就是在柔宇科技發布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柔派1代后,劉自鴻發布的一封全員信透露當時柔宇科技員工總數達到2200人。,2200人或是柔宇科技員工規模的巔峰。招股書显示,截至2018年底,柔宇科技員工總數為1787人,此後逐年遞減,截至2020年6月底,柔宇科技員工總數為1551人。,不但大量普通員工“逃離”柔宇,據《豹變》了解,自從柔宇科技2021年2月撤回科創板IPO申請至今,多位業務線和職能部門的負責人陸續“消失”,甚至包括柔宇的四位核心技術人員之一的袁澤。,袁澤是劉自鴻的清華和斯坦福校友,自2013年7月曆任柔宇科技主任工程師、研發經理、研發總監和研發副總經理,2020年6月擔任柔宇科技副總經理,是柔宇前沿技術研發中心的負責人。柔宇員工張北告訴《豹變》,袁澤在內部有時候會被認為是柔宇科技的第四位創始人,“袁博士非常重要。”,另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樊俊超也已經淡出了柔宇具體事務。招股書显示,2012年5月,劉自鴻、魏鵬、樊俊超三人共同出資10萬元成立了柔宇科技的前身“柔宇有限”,目前持有柔宇科技1.66%的股份。,樊俊超與劉自鴻認識超過20年,一位柔宇內部員工表示,劉自鴻與樊俊是“超越雇傭的關係”。2019年1月,正是樊俊超率先向小米“開炮”。該員工還稱,淡出柔宇后樊俊超去忙自己的創業項目了。企查查數據显示,樊俊超名下關聯的公司中,除了柔宇之外還有7家。,比袁澤更早加入柔宇的鄒翔,自2012年8月曆任柔宇科技高級項目經理、項目總監、VP。據《豹變》了解,春節后鄒翔就不太參加公司柔宇高層的會議了。,COO趙泓的離開也令柔宇的員工感到意外。“實際上趙泓這樣的人能來柔宇就很神奇”,張北的言下之意是,趙泓本不應該踏入柔宇這片泥潭。,2021年5月,柔宇科技官宣聯想“老兵”趙泓加入柔宇,負責集團戰略制定、核心業務開發與整合和集團運營管理。張北告訴《豹變》,趙泓自從去年12月就不再參加公司會議。豹變多次試圖添加趙泓微信,未獲通過。姜超評價趙泓是一個真正幹事的人,對他離開柔宇並不感到意外,“我感覺他和劉自鴻不是一路人。”,此外,柔宇移動終端事業部總經理杜建平,在去年12月因違反公司相關規定被柔宇開除,同月底,柔宇學院負責人楊瓊娜從柔宇離職。,今年4月,柔派2代摺疊屏手機的核心員工之一、軟件產品負責人杜義丹離開柔宇。3月,脈脈認證為“柔宇科技研發副總監”的陳鑫也離開了柔宇,但其不願向《豹變》提起過往,表示“我已經翻篇了”。《豹變》還獲悉,曾擔任過柔宇科技信息技術總監的鄧一名和總架構師朱輝,一年前就加入其他公司。,除了上述人員,主管柔性屏生產線的“李博士”Esther Lee、品牌營銷中心的負責人劉奚源、HR負責人劉春林、以及財務總監吳稚暉、戰投負責人范子俊等人,均未出現在柔宇科技最近發布的《關於組織架構調整及人事任命的通知》。,十年:從“寵兒”到“棄兒”,2018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發布全球第一款摺疊屏手機――FlexPai柔派。,發布會結束后,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發布了一封全員信,強調柔派不是概念、不是展示樣品,而是量產的產品,“歷史會證明,柔派的誕生將開啟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但市場普遍反應卻是:柔宇是誰?,,一手打造柔宇的劉自鴻,1983年出生,江西撫州市南城縣株良鎮上村人。其人生故事的開篇,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2000年,劉自鴻以江西撫州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电子工程系錄取。2006年留學斯坦福,2009年博士畢業加入IBM,從事柔性电子屏的研究。2012年3月,劉自鴻離開IBM,先後找到同是清華、斯坦福校友的余曉軍和魏鵬,隨後創立柔宇科技,估值一度超過500億元。2020年,劉自鴻以145億元身家排名胡潤中國富豪榜376位。,從此,劉自鴻的勵志之路備受其高中校長、老師們推崇,他的“天才”故事在學弟學妹中流傳。“老師們經常講他很會學習,很有出息,怎麼建立的公司……”一個劉自鴻的高中學妹告訴《豹變》。,柔宇科技也是資本圈的寵兒。,從2012年5月創立到2018年,柔宇科技密集獲得資本輸血,估值一路膨脹。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曾指出,柔宇是真正意義上的“硬科技”,有世界級的平台型技術,而非普通的應用型技術。,一位接近柔宇投資人的資本圈人士向《豹變》表示,“擱十年前肯定會投,柔性屏是一個想象力不錯的賽道,如果當年遇到早期階段的柔宇,看到一個比較優秀的團隊,然後還有很多股東去支持柔宇,沒有理由不投啊。”,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2017年考察深圳創業公司時,寫過《創新的兩條中國路線》,當時的柔宇被認為是走下行路徑的創新企業典型,“先有了論文,有了原理級發現,再解決技術難題,最後做成產品。”,劉姝威披露的信息显示,柔宇從創立到2021年9月這近十年期間,共進行8輪融資,獲得股權投資約61.97億元,債權融資約36.53億元。,在公開報道中,2020年5月實現3億美元股權融資后,柔宇的股權融資就沒有新的進展了。,從資本寵兒到少人問津,主要是柔宇從原理到產品的路上走得並不順利,雖然能將技術轉化為生產,但在將生產轉化為財務數據的過程中,問題出現了。,2020年底,柔宇科技向科創板提交的招股書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報告期內,柔宇科技分別實現營收0.65億元、1.09億元、2.27億元、1.16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為-3.59億元、-8.02億元、-10.73億元和-9.61億元,虧損總額近32億元。,數據來源:柔宇科技招股書,對於一家技術主導的創業公司而言,只要具備足夠的發展潛力,利潤延遲是可以接受的。但市場並不看好柔宇未來的造血能力。在營收規模剛跨越億元門檻,且還有大量應收賬款時,柔宇公布的上市募資金額高達144億元,其中有一半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柔宇前員工李洪江直言,柔宇的產品很多,但真正打開市場的一個也沒有,“因為市場根本沒有需求,而且產品華而不實,摺疊屏手機一碰就壞。”,柔宇主打的摺疊屏手機空有一個“全球首發”的名頭,鮮有用戶買賬。如今華為、三星、小米、榮耀、OPPO、vivo等主流手機廠商,都已經加入摺疊屏手機的戰局,反而“開局者”消失在戰場。,長期關注摺疊屏手機市場的Canalys分析師 Amber Liu表示,柔宇的摺疊屏手機出貨太有限,所以沒有給予太多關注。,提交招股書僅僅兩個月後,柔宇科技稱因在股東結構方面存在“直接層面三類股東”的情況,遂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自身不能“造血”、上市募資計劃告吹,這讓“融資驅動”的柔宇科技陷入流動性危機。“以前劉自鴻還能靠柔性屏的想象力和一堆demo忽悠到投資人,但現在資本看到柔宇的產品沒有市場時,誰還敢跟?”姜超對《豹變》說。,外界看不懂,實際上在柔宇科技創業的過程中,外界始終存在兩大“看不懂”。,首先,看不懂柔宇科技神秘的技術路線。,柔宇科技一直宣稱獨家研發的“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比業界主流的多晶硅(LTPS)成本更低、良率更高。,弔詭的是,如果技術這麼好,為何市場不買賬?,《財新周刊》曾報道,多名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柔宇的技術實際是多年前研發的IGZO(金屬氧化物)背板技術。一名接近柔宇管理層的人士稱:“IGZO已經做了很多年,只是以前業界沒人把它包裝成自有技術,並敢說‘低成本、高良率’,但是柔宇包裝成故事,還融到了錢。”,在業務戰略選擇上,堅持toB和toC兩條路齊頭並進,也讓外界直呼看不懂。,招股書显示,柔宇的主營業務分兩大類:企業解決方案和消費者產品,也就是toB和toC。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主營業務收入1.12億元,其中消費者產品業務收入佔比近78%。此前三年,toB業務收入一直是絕對大頭。,對於初創公司來說,這兩個業務方向挑戰不一樣,分力前進只會搞出更多消耗,上述資本圈人士分析稱,“可能是因為該公司toB業務發展得不太順利,才會又同時做了終端產品。”,李洪江認為,“(純粹做)屏廠不利於融資和估值。做終端,路子野、口徑大、容易忽悠資本。只做屏,華星、天馬、京東方、三星這些大咖,柔宇科技競爭不過的。”,據《南方日報》2019年8月報道,柔宇科技投資方之一松禾基金的早期合伙人鮑傑軍,在参觀柔宇科技的廠房和生產線后,向劉自鴻提出一個疑問:你的核心產品是一個部件,為什麼沒有選擇和手機企業結盟呢?,劉自鴻當時解釋是,新技術在大家不熟悉的情況下如何儘快走入市場,有時候需要自己先邁出去。同時劉自鴻澄清道,“我們考慮到中立性的問題,並非網傳的我們找到很多手機廠商投資而它們看不上這個技術。”,但李洪江告訴《豹變》,早在華為發布第一款摺疊屏手機之前,柔宇科技曾經參与過華為的競標,“結果人家沒看上,就導致我們只能自己做終端。”《中國企業家》此前也曾報道,華為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柔宇的摺疊屏“在產能、良率上都有一些問題,無法滿足需要”。,柔宇科技出現流動性危機,公司內外都表現信心不足,除了可能是技術路線和戰略選擇的問題,作為企業掌舵人劉自鴻個人的因素也不應忽略。,一位柔宇員工稱,劉自鴻經常參加各種政府會議和大型行業峰會,講述的故事都是同一個,諸如“斯坦福的草坪”、獨特的技術路線、“拿着手電挖地道”、“柔性星球”等。,在姜超看來,劉自鴻“過度自信”,很少採納他人的建議,同時柔宇缺乏制衡CEO的制度建設。但不可否認的是,柔宇早期能夠吸引投資人砸錢進來,劉自鴻功勞很大。,4月13日,柔宇科技獨董劉姝威發文《拯救柔宇》,也委婉地指出了柔宇團隊的問題,稱柔宇科技的三位創始人雖然掌握國際領先的柔性技術,但是在如何開拓市場、創造充足的經營性現金流量、保障公司的持續運營方面,缺乏經驗。,姜超認為,即使政府或者其他投資人願意出手相助,但劉自鴻在柔宇內部說一不二的情形如果不加改變,投入多少錢也可能無濟於事。,誰來拯救柔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後續“補給”又跟不上,柔宇科技只好拿員工“開刀”,停發工資甚至給部分員工放假。,在2021年11月底的員工大會上,劉自鴻透露新一輪融資可能12月到,也可能1月到,但至今沒有下文。,《科創板日報》去年12月曾報道,參与過柔宇科技三輪融資的松禾資本,正在幫助協調柔宇科技籌集資金,方案是向現有股東和有意向的投資者方進行新一輪可轉債融資。,另據《中國企業家》報道,一名接近柔宇科技的人士稱柔宇科技和某地方政府的合作已經發文了,但因為疫情之類的原因,資金可能沒那麼快;其他投資人的融資盡調也完成了,還在談。,不止一位柔宇員工告訴《豹變》,新一輪融資之所以遲遲未到,是因為劉自鴻不願意降低柔宇的估值,以及稀釋自己的股份。,尋求融資之外,柔宇也試圖自救,但是目前看來效果不佳。,2011年11月10日,柔宇科技官方發布消息稱,柔宇科技簽署了一筆總計6億元的大額訂單合同,將為客戶提供自主研發的柔性OLED显示模組,2022年開始陸續出貨,2年內完成全部交付。,柔宇科技並未透露6億大單的“金主”是誰。一位了解交易的柔宇員工稱,該筆訂單是向華強北供應“維修屏”,訂單是趙泓拉來的。“趙泓認為,摺疊屏手機賣不出去、柔性屏又供不了手機大廠,不如讓生產線跑起來生產一些維修屏,不管是柔性屏還是剛性屏,只要能變現。”,可惜的是,該筆訂單在後續推進過程中,遇到問題。趙泓不久后也離開了柔宇,他在柔宇任職COO僅僅半年多。,去年劉姝威也以這筆訂單為例,稱2021年柔宇科技調整了發展戰略,專註於成為柔性电子技術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也就是toB。,柔宇最新公布的大額訂單,還有一筆30億元大單,來自深圳中智衛安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協議稱,中智衛安將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採購柔性显示屏、柔性傳感器及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中智衛安是一家成立時間不足4年的新興企業,註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2021年8月完成B輪融資,估值60億元,能否真正消化30億元的訂單是個問號。,融資不順、業務進展失利,加之薪資停發,柔宇上下“風雨飄搖”。今年3月下旬,柔宇發布了2022年第1號通知,啟動組織架構調整。,《豹變》獲得的《關於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的通知》显示,柔宇成立EMC(執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包括劉自鴻、魏鵬和恭弘=叶 恭弘建海,負責集團的綜合運營和管理工作,向集團CEO彙報。值得注意的是,柔宇另一創始人余曉軍沒有進入EMC。,EMC之下設六大子公司,各子公司享有自主經營管理、獨立核算的權力,全面負責研、產、銷全鏈條運營事宜,拿業績結果說話,對集團財務指標負責,確保集團下達的各項經營指標的達成。同時,設立11個職能平台部門,支持集團的管理運營和各子公司的發展。,對比此前柔宇科技在業務層面的六大事業部,以及16個職能部門。不止一位柔宇員工對《豹變》表示,此番組織架構調整純屬“換湯不換藥”,對挽救柔宇危機助益不大。,豹變根據柔宇科技招股書和《通知》整理,上述非對應關係,4月13日柔宇科技獨立董事劉姝威發文呼籲市場拯救柔宇,建議各級政府积極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和引進戰略投資者,並指出:拯救柔宇,保持我國在柔性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此番發聲引發爭議。,對於任何企業來說,獲得救助的前提條件都是能證明自身有價值,可以通過時間換空間贏得新生。,“雖然柔宇現在陷入窘境,但也並非一無是處,柔宇的工廠、生產線都是實實在在的有價值的資產”,姜超認為,只要以劉自鴻為首的柔宇EMC更加務實,柔宇或許還值得一救。,如今外部救助尚未有結論,自救難言有進展,柔宇的至暗時刻沒有盡頭。,柔宇扛不住了,迫切需要資金注入,但一向喜歡拋頭露面的柔宇創始人劉自鴻,此時卻“消失”在公眾視野,對內也沒有做好安撫工作。,從風光無兩的百億估值科技獨角獸,到發不起工資,融不到資,柔宇經歷了什麼?2016年1月,柔宇科技在公司年會上送出三台奔馳。第二年的年會上,柔宇又發了好幾台奧迪,還有近百萬的現金獎勵,在此後柔宇科技完成了D輪融資8億美元,這也是柔宇迄今最大一筆融資,投后估值超過200億元。,

  • 杏鑫代理註冊_投融快訊 | 大睿生物獲得3300萬美元A輪融資;LTZ獲得1700萬美元Pre-A輪融資;依柯力獲得近億元B輪融資

    杏鑫代理註冊_投融快訊 | 大睿生物獲得3300萬美元A輪融資;LTZ獲得1700萬美元Pre-A輪融資;依柯力獲得近億元B輪融資

    【投融快訊 4月7日】大睿生物是一家核酸藥物研發商,專註於研究、開發和生產核酸藥物,主要針對代謝、中樞神經、眼科、腫瘤等疾病領域。近日宣布成功完成3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LTZ是一家免疫治療原創新葯研發商,基於反向轉化科學和新興的腫瘤微環境生物學,致力於開發既能克服耐葯和複發、又能增強抗腫瘤免疫力的下一代免疫療法。近日宣布完成1700萬美元Pre-A輪融資。,依柯力是一家IQM解決方案供應商,專註於為汽車行業(包括整車、發動機、變速箱、動力電池、零部件等)提供智慧工廠整體数字化解決方案。近日完成近億元的B輪融資。,,,【投融快訊 4月7日】大睿生物是一家核酸藥物研發商,專註於研究、開發和生產核酸藥物,主要針對代謝、中樞神經、眼科、腫瘤等疾病領域。近日宣布成功完成3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 杏鑫總代理_2022春天,第一個風口宣告結束

    杏鑫總代理_2022春天,第一個風口宣告結束

    清明前夕,又一家明星獨角獸隕落。,“十薈團快要沒了,進入倒計時。”一位十薈團前員工告訴投資界。此時,互聯網上流傳着十薈團關停全國所有業務的消息,一大批供應商因被拖欠貨款而無奈維權。投資界發現,目前十薈團APP頁面已經显示“暫時無法獲取數據”,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最後一條更新也停留在了今年1月25日。,身後的投資人選擇沉默,大家都不願再提及這一曾經的明星項目。一位參投十薈團的VC投資人告訴投資界:“早在去年初,我們就已經推不動這個案子了,整個行業急轉直下。”截止發稿,身處漩渦中的十薈團依然沒有官方回應。,十薈團的瘋狂崛起仍歷歷在目。2018年,有着復旦大學、哈佛商學院學歷背景的80後學霸陳郢搭檔連續創業者王鵬,聯手孵化了社區團購項目――十薈團。在這個冉冉升起的風口中,剛剛成立的十薈團儼然一顆新星,迅速引來了超20家VC/PE入局,一度喊出近50億美元估值(約300億元人民幣)。短短4年,從天堂到地獄,不免唏噓。,曾幾何時,社區團購被創投圈視為移動互聯網的最後一塊窪地,一眾人為之瘋狂。但喧囂過後是落寞,“我們已經不再看社區團購的項目了”,到了2022年,這個紅極一時的風口正式宣告結束。,又一社區團購獨角獸瀕危:超70億要打水漂,十薈團的崛起和崩塌,是社區團購的一縷縮影。,時間回到2012年,從哈佛歸來的年輕人陳郢放棄了城市生活,跑到農村從事扶貧方向的創業,試水農村電商,幫助農產品找好的銷路,多年後成立一個社群新零售平台“有好東西”。,2018年,有着長達6年農村電商探索經驗的陳郢拉上曾在千團大戰中挺進十強的王鵬,倆人聯手孵化出一個社區團購項目――十薈團。彼時,社區團購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大量資金湧向這個風口,稍晚入局的十薈團趕上了最好的時局。,這是創投圈繼共享經濟后又一個風口,投資人瘋搶項目的一幕幕不斷上演。創立不到兩個月,十薈團完成1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創下了當時行業內最大的一筆融資。次年,十薈團拿下阿里巴巴的A輪融資,自此開啟了瘋狂的擴張之路。,2019年,十薈團完成了與社區團購平台“你我您”的合併,締造了社區團購業內的合併第一案,轟動一時。此後,十薈團更是接連吞併“好集樂”和“鄰里說”,一躍成為社區團購的超級獨角獸。,2020年,突發的疫情更是將社區團購賽道推向高潮,更多VC/PE趕來。十薈團更是締造了令人咋舌的融資記錄――天眼查APP數據显示,僅2020年一年,十薈團就完成了4輪融資,總金額近4.5億美元,一時風光無限。,此時,掌門人陳郢有着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壯志:“十薈團不畏巨頭,我們一定能贏得勝利。這場大戰,必將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上書寫下波瀾壯闊的一筆!”,目睹着社區團購的盛況,互聯網巨頭也坐不住了。2020年下半年,社區團購行業風雲突變――最為標誌性的是滴滴、美團、京東、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爭相下場,行業從拼創新、拼執行悄然變成拼資本、拼補貼。幾乎一夜之間,所有人都盯着了這一門“賣菜生意”。,面對巨頭砸錢擴張,十薈團同樣陷入了巨款虧損與瘋狂補貼搶流量的怪圈中。一位十薈團團長回憶,“當時,在十薈團每賣2元商品就有2元的補貼,賣5元就有5元補貼,拉新補貼翻倍。為了多賺錢,刷單已經成為大家心知肚明的潛規則。”甚至有內部員工表示,下面的城市經理全都在倒貨賣貨,刷補貼,靠撈油水,有的團長在深圳買了房。而公司大量投錢,卻換來一堆無用的增長數據和相關部門的頂格罰款。,無序競爭使得大量資金流失,十薈團燒錢的速度可見一斑。2021年初,輿論開始質疑社區團購模式,十薈團依然罕見拿到了7.5億美元D輪融資,傳聞估值一度達到50億美元(約300億元人民幣)。但這也是十薈團至今最後一筆融資,這隻獨角獸4年拿下了近77億元融資。,社區團購質疑聲音愈演愈烈,反思的聲音不絕於耳。同年8月,陳郢發布了一篇名為《聚焦用戶長期價值的一次自我革新》的內部信,宣布將與阿里MMC在部分地區進行區域整合。然而到了該月底,十薈團大量遣散員工的消息不脛而走,多位員工爆料自己突然被要求籤主動離職申請,河南等地的十薈團總部也圍滿了追討欠款的供應商,團長和消費者們更是怨聲載道。,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大廈傾。2021年12月底,盛時上萬人規模的員工數僅剩下700多人,五大城市圈中,每個城市圈僅剩30-50人留守。2022年春節前,十薈團終於關停了湖南所有網格倉――最後的堡壘也失守了。,“早在去年初,就已經推不動了。”如今,十薈團的投資人也不願再多談,退出無望的他們甚至悄悄將這一曾經的明星案例在機構介紹中剔除。不到4年的時間,這個快速崛起的龐然大物,又迅速跌落谷底,不甚唏噓。,社區團購,風投史上大泡沫:這些獨角獸已倒下了,事實上,社區團購的泡沫早有破裂的徵兆。,2019年,繼老玩家“你我您”、“鄰鄰壹”被吞併后,這個行業迎來第一輪洗牌,俗稱行業黑馬的松鼠拼拼新一輪融資失利。8月,松鼠拼拼被爆出大規模裁員,與食享會合併失敗,隨後接連被曝出總部人去樓空,多個站點停止服務。曾與王興並肩闖過千團大戰的清華系創始人楊俊,帶着松鼠拼拼黯然退場。,緊接着2020年的春天,生鮮電商平台呆蘿蔔宣布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彼時創始人李陽曾向法院表示,呆蘿蔔收到了一份1000萬美元的投資意向書,他有信心渡過難關。然而,李陽始終沒能等到那1000萬投資。2021年10月,呆蘿蔔正式停止運營。,到了2021年,社區團購潰敗加劇。先是估值65億的獨角獸――同程生活一番掙扎后猝然隕落,倒在了擁有新名字的第二天。7月7日,同程生活改名蜜橙生活,剛計劃將業務方向由C端向B端轉移,卻在次日宣布申請破產,成為第一家破產的社區團購獨角獸。,同月,最大社區團購平台之一――食享會被曝武漢總部人去樓空,高管相繼辭任出走,創始人戴山輝也悄然退出母公司“武漢七種美味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人員之列。面對“倒閉”傳聞,戴山輝回應稱,食享會正式向社區零食便利店賽道轉型。,至此,除了還在經營的興盛優選外,社區團購“四大金剛”――興盛優選,你我您,食享會,鄰鄰壹;“老三團”――興盛優選、十薈團、同程生活,幾乎全軍覆沒。,2022年,巨頭們也未能躲過,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最先傳出撤退信息。橙心優選曾一度被滴滴寄予厚望,投入資金也不計其數。據悉,橙心優選已經離開大本營成都,失守最後一城。,此後還有京喜拼拼、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淘菜菜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玩家紛紛傳來裁員撤城的消息,社區團購走到前所未有的黯然時刻。,回過頭來看,在這片叢林中,無數人迎頭趕上,又有無數人倒下,當初他們高喊的口號已無人問津,唯留下匆匆落敗后的悲涼與一地雞毛。,一個風口宣告結束,留給VC/PE刻骨銘心的教訓,社區團購的魔幻故事,無疑是中國風投史上一抹難以磨滅的記憶。,梳理社區團購的運營模式,大多是以住宅社區為單位,招募寶媽、小區便利店店長、快遞站站長作為團長,通過APP或微信群發布團購商品的信息。用戶下單后,平台將商品統一配送到團長手中,消費者再到提貨點取貨,完美覆蓋最後一公里。,這一模式一經提出,迅速席捲被互聯網。2018年4月,風投女王徐新率今日資本投了社區團購的領跑者興盛優選,幾個月後,相關融資消息密集曝出――你我您、食享會、呆蘿蔔、十薈團、鄰鄰壹、誼品生鮮等平台先後宣布獲得數千萬元以上的融資金額。,VC/PE也集體投票下注,另一邊的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不遑多讓,多方資本豪擲重金,投出了一個個獨角獸。最火的時候,這條賽道上有上千家企業誕生,融資總額高達550多億元。,然而,隨着業務發展,各平台開始拿着巨額資金毫無節制地跑馬圈地。在一個市場還未穩定之時,就已經迫不及待向下一座城池進軍。資金在大量消耗,而市場爭奪還在繼續,“所有平台都決定背水一戰,誰都不願意放棄。”某社區團購企業離職的員工表示。,一番狂熱地征戰後,社區團購短暫陷入沉寂,而疫情的出現卻再次催生了這一賽道。此後,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將賽事推向高潮,社區團購混戰局面形成。,VC/PE的態度也在此時發生轉變。北京某頭部VC機構的合伙人告訴投資界,在第一個巨頭進入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不再看社區團購了,“這一切最終都會成為巨頭之間的競爭”。,深圳一家夫妻店的團長向投資界介紹,最初有人招募團長時,夫妻倆還在幾個平台之間猶豫不決,但在互聯網大公司的人來宣傳后,兩人果斷放棄了其他小平台。“我們一致認為,還是在巨頭平台做能夠更長遠些。”,一位專註消費賽道的FA回憶,早在2019年社區團購的融資就已經到頂了,2020年的疫情意外給這個行業帶來回春,但行業詬病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說,這個商業模式一直沒有被市場普遍認可過。到了2021年上半年的時候,社區團購的案子就完全推不動了”。,曾經有多熱鬧,現在就有多唏噓。如今,就連消費投資人都不願意再聊社區團購,這個新消費風口悄然間關上了大門。,社區團購盛宴散場,卻留給創投圈無盡的反思。,正如2020年12月人民日報《“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互聯網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一文中所說:“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別只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這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同樣適用於其他行業。,十薈團的瘋狂崛起仍歷歷在目。2018年,有着復旦大學、哈佛商學院學歷背景的80後學霸陳郢搭檔連續創業者王鵬,聯手孵化了社區團購項目――十薈團。在這個冉冉升起的風口中,剛剛成立的十薈團儼然一顆新星,迅速引來了超20家VC/PE入局,一度喊出近50億美元估值(約300億元人民幣)。短短4年,從天堂到地獄,不免唏噓。,清明前夕,又一家明星獨角獸隕落。,

  • 杏鑫招商_翻車測評“勸退”年輕人

    杏鑫招商_翻車測評“勸退”年輕人

    過去被用戶捧上“神壇”的測評,似乎漸漸失去了年輕群體的信任。,3月初,擁有百萬粉絲的汽車測評博主“小胡說車”因先後發布了有關極氪二手車“保值率、續航能力以及極氪9個缺點”等內容的測評視頻被極氪汽車投訴。極氪汽車方面稱,上述博主的視頻為惡意負面報道、誤導公眾並要求公開道歉。,就在“小胡說車”測評視頻翻車前的一個月,榮耀將微博10萬粉絲的“小江測評”告上法庭。榮耀表示,該博主轉載和發布的榮耀V40及x7平板等多款測評內容被證實根本沒進行實際測評,“小江測評”也將迎來近9萬元罰款。,更早之前的2021年,憑藉測評出圈的千萬粉絲博主“老爸測評”因被指測評中存在多處失實數據和描述而陷入信任危機。,與“老爸測評”一樣因測評走紅卻又陷入危機的還有千萬粉絲的抖音網紅“阿純是打假測評家”。2020年,“阿純”接連被其他博主爆出虛假測評,其推廣的日銷千萬的某品牌面霜也被市場監管局責令下架。,測評屢屢翻車背後,一方面,隨着消費的選擇性越來越多,消費者對測評需求越來越旺盛,不少年輕群體在購買商品前早已習慣了參考博主的測評。,另一方面,測評早已成為了網紅博主的“流量密碼”。包括群量科技、星寵秀、天天種草等眾多MCN機構紛紛攜自家達人入場。除此之外,素人網紅也開始創建測評賬號,將測評做成了一單“新生意”。社交平台上,越來越多以“專業成分測評”“無廣測評”的視頻獲得高播放量,內容更是涵蓋了從美食、美妝護膚、衣服到數碼電器等等領域。,而部分頭部測評博主不僅與品牌合作收取傭金,還能成立個人品牌。如網紅魏老爸創辦的“老爸測評”,據其2020年年度報告显示,“老爸測評”在淘寶、抖音等平台帶貨,覆蓋母嬰、美妝等多個領域,2020年全網視頻播放量合計2.4億人次,電商營收過億元。,資深品牌公關方京對燃財經表示,在品牌方看來,測評博主和種草博主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但進行商業推廣時,品牌方會更傾向於與專業性更高的測評博主合作。,與此同時,方京直言,利益驅使下,現在的測評博主質量參差不齊,有博主為了製造噱頭“無腦噴”,也有的博主為了賺錢“昧着良心”帶貨。,小紅書測評博主、ID為“Syzygy404”的網友表示,“大家對測評博主可能有誤解,實際上沒有人是為愛發電。博主盈利變現本來無可厚非,但打着專業測評、不接廣告的旗號,圈快錢,欺騙粉絲,才是翻車的本質。”,測評的盡頭是翻車,擁有百萬粉絲的汽車測評博主“小胡說車”因測評翻車事件被推上風口浪尖。,3月初,“小胡說車”發布了標題為“第一台二手極氪001”的測評視頻。在視頻中,小胡選擇了“頂着車速上限”、“滿載出行的極端場景”測試極氪汽車的續航能力。隨後,這種測評方式被證實並非為日常使用場景,根本無法跑出理論的續航數據。,同時,“小胡說車”還被揭露惡意剪輯極氪車主採訪製造噱頭,向粉絲暗示極氪001產品續航虛標。,事件發酵之後,極氪汽車投訴“小胡說車”虛假測評,傷害品牌名譽並要求“小胡說車”公開道歉。隨後,儘管“小胡說車”發布了道歉視頻,但卻被網友指出,“這哪是道歉,明明是對極氪表示不滿、不服。”極氪汽車方面則表示並不接受道歉,將保留追求責任的權利。,作為汽車領域測評博主,“小胡說車”一向以資深二手車商形象示人,前期發布的視頻內容多以買賣二手車為主。但隨着粉絲的不斷增多,內容拓展到了新車測評。公開信息显示,“小胡說車”在抖音平台的粉絲數為212.5萬,其中關於新能源車續航的測評視頻合集播放達到2.4億。,“小胡說車”為搏噱頭卻砸了自己的腳,但類似博主測評翻車的現象卻並不罕見。,2021年,以“小紅花測評”為首的業內人士和測評機構,公開揭露擁有千萬粉絲的測評博主“老爸測評”的數據和資料失實,並指出其檢測視頻中存在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小紅花測評”表示,在將“老爸測評”測評過的多款商品重新送檢並與國家標準對比后,發現了多處的失實數據和描述。,除此之外,不少業內人士也都重新檢測了“老爸測評”中的某款嬰兒濕巾,發現其混淆了普通嬰兒濕巾和有殺菌功能的衛生濕巾的相關國標,向粉絲傳達了當前市場內嬰兒濕巾普遍殺菌標準不達標的假象。,“愛抽檢”檢測更是發現上述濕巾含有禁用的氰化物和銀離子等違規成分,隨後老爸測評立即下架了相關產品,並支持顧客無條件退款。,隨後“老爸測評”在將“小紅花測評”告上法庭並索賠400萬卻被法院駁回后,也迎來了法院實錘的“翻車”。,“老爸測評”的屢屢翻車,也讓粉絲對其產生了質疑。ID為“尼古拉斯孬蛋”的用戶在老爸測評視頻下方直言,“這種測評是不是收費的?”還有高贊評論問,“老爸還沒被封殺啊,都翻車了。”,“Syzygy404 ”表示,老爸測評的翻車並不意外,他是機構賬號,本質就是商業盈利,不接廣告沒有商業合作,是活不下去的。,“Syzygy404 ”補充到,老爸測評的模式是給出測評授權,用自身的專業度為品牌背書,因此能夠讓品牌被消費者更好的接受。“但因為接的廣告質量參差不齊,還強調自己不收錢,這才是導致翻車的根本原因。”,實際上,除了這些知名博主,測評翻車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這是一款適合干皮的氣墊,看成分表是完全沒問題的。”當在B站看到美妝測評師關於某大牌氣墊的測評視頻時,95后謝綾沒有懷疑視頻的真實性和氣墊的使用效果。“我關注這個博主很久了,覺得他很專業,也很相信他的成分測評。”,然而,當大幹皮的謝綾在博主的引導下激情下單后,卻發現被坑了。價值620元的品牌氣墊,妝效極不服帖,也沒有博主在視頻里宣傳的遮瑕和持妝效果。最後,那隻氣墊只使用了兩次就被謝綾束之高閣。,燃財經在小紅書搜索“測評被坑”的關鍵詞,显示有近一萬篇相關筆記。不少用戶發布帖子表示,由於對某個測評博主的信任而下單購買,過後卻發現言過其實,“被坑了”。,微博ID為“blueberry”的網友吐槽,“跟着小紅書上微胖博主測評買的兩條褲子都翻車了,還不如我自己買,成功率還高點。”另一位ID為“好辣的胡椒”的網友表示,“看了好幾天的貓糧測評,越看越焦慮,哪個牌子都有說翻車的,就算看到幾個說好的也覺得是廣告”。,測評博主失去信任,不管是“小胡說車”還是“老爸測評”,測評博主的接連翻車,不僅暴露了其在專業性方面的欠缺,也讓測評這一本來站位第三方公正、嚴謹的立場搖搖欲墜。,方京告訴燃財經,測評在互聯網上一直都存在,測評博主更不是新生物種。如早期的大美妝測評博主“小蠻蠻小 ”,早在2010年就開始運營微博賬號,並由此掀起了一股美妝“成分黨”的熱潮。,方京強調,之所以當下測評之風愈吹愈大,主要是因為渠道和形式發生了變化,即隨着抖音、小紅書、B站這類平台的崛起,種草和測評的形式也從圖文時代過渡到了視頻時代,流量也被循序聚集。,“Syzygy404 ”已經做了三年測評分享,2021年開始將重心從微博轉向了小紅書。其表示,“一開始微博聚集了很多美妝測評博主,如‘miamaja’、‘糊奔奔’等,都是大家的護膚啟蒙。去年爆火的‘早C晚A’,實際上微博早就講爛了。”,“Syzygy404 ”直言,“小紅書平台流量分發更公平,給了普通人展示的機會,只要內容夠好夠專業,就能吸引更多曝光,而且小紅書商業合作機會也更多。”,正如“Syzygy404 ”所說,商業合作或是大多數測評博主的根本需求。“Syzygy404”表示,在專業的測評博主圈裡,小紅書里流量好的萬粉博主,一個單品廣告最高可以報到8000元,再往上粉絲達到10萬、50萬甚至百萬粉絲的博主,單品報價都是不同的。“我現在小紅書平台4000粉絲,一個單品價格在600元左右。”,同樣從事公共關係相關工作的李競告訴燃財經,百萬粉絲、千萬粉絲的測評博主,單品報價一次在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報價和博主的垂直度、專業能力、視頻數據以及粉絲黏性都息息相關,美妝護膚一般是單價最高的。”李競透露,在美妝博主的細分領域,專業的成分測評博主則要比好物分享博主賺得更多。,李競坦言,“做測評博主300粉就能接到推廣”、“10萬粉就能實現財富自由”。,客觀收益之外,年輕群體對測評博主意見需求的不斷增加,直接刺激了各大平台生產囊括各個消費領域的“測評”內容。燃財經在小紅書搜索“測評”,相關筆記達236萬篇。測評內容包括美食、穿搭、甜品、護膚品、小玩具、家電等等。,除此之外,方京表示,各個平台紛紛推出和“測評”相關的活動。在平台扶持下,不僅讓很多素人有機會入場,也讓更多的“測評”內容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如方京所說,據燃財經不完全統計,B站、小紅書、知乎等平台,分別推出了全民測評官、知乎眾測、小紅書體驗站等與“測評”有關的官方活動。其中參与B站全民測評官活動的老爸測評,一條關於吹風機的測評視頻播放量已達到188萬。,謝綾告訴燃財經,“我買彩妝和護膚品都會看好多測評視頻,因為不少測評博主的身份都是配方師,會科普成分,會讓我感覺學到了專業知識”。同樣愛看測評視頻的林冉則表示,“我有選擇困難症,已經習慣了買東西必去社交平台看測評筆記的習慣。”,翻車背後,博主與品牌的博弈,測評的火爆,不僅使各大平台一夜之間“遍地是測評博主”,更在“萬物可測評”的狂歡下,引發了行業的內卷和亂象。,測評不可小覷的吸金能力也更是一方面讓MCN機構、網紅躍躍欲試,另一方面,或也直接促使測評失去公信力,以致翻車。,B站美食測評博主林方告訴燃財經,“一個品牌火了,會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博主去測評,你要想有播放量,就必須在測評里展示專業度,或者表達情緒。”,林方表示,測評內卷最直觀的體現是選品。測品越大牌、熱度越高,播放量自然也就越可觀。“去年中式烘焙瀘溪河很火,之後B站便全是與之相關的測評視頻,把瀘溪河說得一無是處。這種搭上熱度產品卻指出問題的測評是最容易爆的。”,圖/B站瀘溪河測評視頻,來源/燃財經截圖,燃財經在某個周末的午後來到了北京瀘溪河某門店。在排了十幾分鐘的隊伍進入店內后,燃財經注意到店員正神色緊張的看着某位對着手機錄製視頻的顧客,隨後該店員告訴燃財經,“最近時不時就會有人來錄視頻,停留時間太長我們會提醒顧客離開。”,而當燃財經試探性詢問該店員,測評視頻對門店有無影響時,該店員回復,“有顧客一進門就會說要買哪個博主測評過的糕點,但也有顧客邊點單邊說某個博主測過這個不好吃,其他顧客一聽也就不願意買了。”,事實上,測評的熱絡與翻車,核心是博主與品牌方的博弈。一方面,博主有時會為了噱頭故意拉踩品牌;另一方面,也會有一些博主為了“恰飯”而虛假測評。,李競告訴燃財經,儘管存在博主為了博關注故意黑品牌的現象,但大多數博主的測評還是相對客觀的。“當然,與品牌存在合作關係的情況除外。”李競直言,很多博主的主張只是表達了個人感受,消費者不能完全依賴測評。,林方告訴燃財經,因在自己的視頻中指出了某品牌產品配料造假,不僅與該品牌“結了梁子”,視頻還遭投訴與下架。,“Syzygy404”也有着和林方同樣的遭遇 。“就因為深扒了某微商品牌的視頻,我被品牌方投訴侵犯名譽權,視頻也遭下架處理。”Syzygy404表示,有些品牌容不得博主半點客觀公正的指出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但事實上,能客觀公正對測評博主來說,絕非易事。許多粉絲量級較小的測評博主會在品牌方高額的推廣費的吸引下急於變現,從而拋棄專業操守,取而代之的是真真假假的測評貼、測評視頻。,Syzygy404補充道,有的品牌只會郵寄小樣給小博主,甚至讓博主試用正裝后再寄回來。但測評博主往往需要對同一功效的產品進行橫向比較,因此不僅要大量自費購買產品,還要冒着“爛臉”的風險長期使用某個產品,才能進行專業的測評,視頻製作周期一般較長。,“為了急於變現,現在不少博主根本不會真的使用產品,有的會將產品倒成空瓶假裝自己用了,還有的會直接根據品牌方提供的素材和要求,撰寫內容,‘閉眼吹‘、‘看圖寫文‘。”,然而,隨着測評博主的接連翻車,消費者則普遍表現出對平台和測評博主的失望。方晴表示,“連續在踩坑好幾次后,產生了逆反心理。某個品牌推得越多我越抵觸,先線下試用再購買才靠譜。”,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表示,品牌方利用測評博主作為公眾人物附帶的流量效應,對商品的銷售狀況、用戶評價作虛假、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已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同時根據《廣告法》,發布虛假廣告,並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而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代言人,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代理、發布或者作推薦、證明的,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因此,消費者可以向平台及博主主張民事賠償。,“現在測評博主的門檻越來越低,很多MCN機構批發建號,杜撰出不少假博主,在名字前帶配方師、成分研究等字眼,但其實就是吸粉圈錢的。這些假博主就是工具人,只負責出鏡,稿子都是工作人員寫的。”Syzygy404向燃財經補充道。,“測評博主接廣無可厚非,但保持專業度,持續輸出更多乾貨才是關鍵。而認真做產品的品牌,即使是不給錢,博主也會主動推。在推廣時亂‘恰飯’、虛假測評,不僅讓粉絲踩坑,最終也會給整個測評行業造成負面影響。”Syzygy404表示。,參考資料:,《小胡說車用劇本套路觀眾,百萬小V再刷行業底線?》,來源:搜狐網。,《老爸評測:自曝收費檢測!法院:小紅花打假有依據》,來源:小紅花測評。,*文中謝綾、林冉、方晴、李競、方京、林方均為化名。,更早之前的2021年,憑藉測評出圈的千萬粉絲博主“老爸測評”因被指測評中存在多處失實數據和描述而陷入信任危機。,過去被用戶捧上“神壇”的測評,似乎漸漸失去了年輕群體的信任。,

  • 杏鑫代理註冊_美國要對超級富豪徵稅?理想很豐滿

    杏鑫代理註冊_美國要對超級富豪徵稅?理想很豐滿

    “向我們徵稅吧!”2019年6月和7月,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等18位美國億萬富翁連續兩次發表聯名公開信,呼籲“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向他們,向美國7.5萬個最富有家庭(相當於美國0.01%的家庭)開徵財富稅。,向我們開徵財富稅!,“美國有道德和經濟責任向我們的財富徵收更多的稅。新稅收收入應當來自最為富有的人群,而不是中低收入的美國人。”這些億萬富翁在公開信里寫道,“我們沒什麼的(We’ll be fine)。這是我們為增強深愛的國家所能做的最起碼的事情。這符合我們共和國的利益。”, 幾位要求開徵財富稅的超級富豪,簽署這封聯名信的除了索羅斯,還有諸多美國知名億萬富翁慈善家,包括Facebook聯合創始人休斯(Chris Hughes)、迪士尼家族繼承人阿布加爾・迪士尼(Abigail Disney)、巴菲特老搭檔查理・芒格(Charile Munger)的女兒、凱悅酒店集團背後的普利茲克家族(Pritzker)、紐約女慈善家古德(Agens Gund)等等。,億萬富翁們表示,“這一稅項收入能夠為那些對未來的明智投資提供資金,例如減緩氣候變化的清潔能源創新、全民兒童護理、減免學生貸款、基礎設施更新、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抵稅、公共衛生解決方案和其他關鍵需求。”,雖然這封公開信沒有指向具體黨派候選人,但向超級富豪加稅這隻可能是民主黨人的競選主張,共和黨總統特朗普剛在前一年推行了減稅措施。2017年,索羅斯和洛克菲勒(George Rockefeller)等400位億萬富翁就曾經發表公開信反對特朗普減稅,認為這隻會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的財富不平等問題。,當時民主黨多位總統候選人都明確支持向超級富豪開徵財富稅。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提出,應向美國最富有的7.5萬個家庭徵收財富稅,在十年內徵收3萬億美元稅款。這位前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提出的財富稅比例是,超級富豪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部分徵收2%,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部分再徵收1%。,,拜登想征億萬富豪稅,現在,索羅斯們渴盼的“福報”來了。美國總統拜登本周向國會提交了總額5.8萬億美元的2023財政年度(今年10月開始)的預算案,首次提出了對超級富豪的專項稅。按照白宮規劃,美國聯邦預算支出將在未來逐漸增加,到2031財年提高到8.2萬億美元。,根據這份長達149頁的預算案,拜登政府計劃將國內支出預算增加7%,達到1.6萬億美元;主要用於擴大可負擔住房,擴大醫療健康預算,加大警察隊伍建設,提高氣候變化投資,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此外,拜登政府還計劃將軍費預算增長提高10%,達到7730億美元。,與此同時,拜登政府還計劃在未來十年削減累計超過1萬億美元的聯邦預算赤字,將財政赤字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控制在5%以下。美國財政部數據显示,2021財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高達2.77萬億美元,但低於2020財年創紀錄的3.13萬億美元。2022年的財政赤字將縮小到1.8萬億美元,約佔GDP的5.8%,,一方面要加大諸多關鍵領域財政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削減政府赤字。那麼從哪裡開源?拜登這份預算案計劃對美國大企業和超級富豪加稅,尤其是為超級富豪們量身定製一個新稅種,滿足索羅斯等超級富豪們急切渴望多納稅的呼聲。,拜登政府在預算案中提出,計劃面向資產超過1億美元的美國最富有家庭(數量佔比0.01%)開徵一個新稅――“億萬富翁最低所得稅”(Billionaire Minimum Income Tax),要求他們每年至少支付20%的個人所得稅。白宮預計,這一稅項將在未來十年增加至多3600億美元的聯邦稅收。,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新稅計劃將股票等流動資產也列入應納稅收入。如果得以實施,那麼這將是美國所得稅體系的一大歷史突破。按照目前的美國個人所得稅法,股票等未實現收益並不被視為應納稅收入,億萬富翁只有在出售股票時才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而資本利得稅目前的最高稅率只有20%。,目前美國的個人所得稅是按照納稅人的實際收入來徵收的。但馬斯克和貝佐斯等億萬富翁的資產絕大多數都是以股票等流動資產的形式存在,他們甚至只拿1美元的年薪。儘管隨着股票價格持續走高,億萬富翁的身家資產也不斷飆升,但這些股票增值部分屬於未實現收益,他們只要不套現就不用繳納聯邦所得稅。,最低所得稅非財富稅,過去幾年,如何從超級富豪這裏徵稅已經成為民主黨,尤其是激進派民主黨人討論的重要經濟政策議題。去年沃倫和俄勒岡州民主党參議員、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懷登(Ron Wyden)都各自提出了他們對超級富豪徵收財富稅的方案,基本都是對超級富豪的資產徵收附加稅的方式。,對於激進派民主黨人要求開徵的“財富稅”,拜登政府一直持懷疑態度。美國財政部長、前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去年就曾經公開表示,財富稅是非常難以執行的。財政部稅務顧問薩林(Natashan Sarin)對此解釋說,財富稅會帶來收入預估的一大難題。,拜登政府更傾向提高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提高資本利得稅率,以及提高企業稅率。去年6月,在耶倫的主導下,七國集團財長達成了歷史性協議,將全球最低企業稅率設定在15%,阻止跨國企業巨頭為了避稅而轉移收入。去年9月,拜登政府提議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37%逐步提高到39.6%,回到特朗普政府2018年減稅之前的稅率。拜登政府還計劃將資本利得稅從20%提高到25%。,相對於沃倫的財富稅方案,拜登政府此次徵收的“超級富豪最低所得稅”有着明顯差別。拜登的“最低所得稅”實際上是將超級富豪們的未實現收益提前列為應納稅收入。已經繳納超過20%所得稅率的億萬富翁並不需要額外加稅,實際稅率低於20%的富豪們則需要補齊這一部分差額。此外,對未實現收益所徵收的所得稅也會算入和折抵億萬富翁未來出售套現時所應繳納的稅收。 ,因此,白宮方面將這一新稅稱之為“這些家庭提前預付他們未來實現收益時的應納稅額”,強調這一稅收意在讓那些極其富有的美國人像其他所有人一樣納稅。,以世界首富馬斯克舉例。雖然過去兩年他的個人資產急劇增長,但卻無需為這部分繳納聯邦所得稅。如果按照拜登規劃的20%最低所得稅,馬斯克未來五年需要補齊高達500億美元的所得稅。而貝佐斯則需要補齊350億美元的所得稅款。為了避稅從加州搬到德州的馬斯克去年年底為了行使股票期權,拋售了200億美元特斯拉股票繳納了高達110億美元的稅款,他當然不願意再繳納高達數百億美元的聯邦所得稅。,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實際上,美國歷史上的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遠遠高於目前的水平。八十年代里根總統上台之後,連續數次大幅減稅試圖刺激經濟增長,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70%一路下調到28%,資本利得稅從28%下調到20%,企業所得稅從46%下調到33%。,里根經濟學或許取得了成功,但現在的美國正處於歷史上財富最為失衡的時期。美國國會研究所2021年公布的收入分佈報告显示,從2009年到2019年,收入前1%的美國富人群體收入增長了29%,收入前0.1%的超級富人收入增長了33%,而底部90%的普通美國人收入只增長了11%。,疫情爆發之後,美國財富分佈不平衡的問題變得更加惡化。美國最富的1%人群,他們疫情期間財富增長了近三分之一,截至去年底的財富總額約為45.9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總財富的32.3%,甚至超過了所有中產階級的總財富。而社會底端的90%美國人,所持有財富總額僅為30.2%。,超級富豪們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財富急劇增長,主要得益於美國股市的持續飆升。美國最富有的10%的人群,他們持有着89%的美國股票投資,這一比例也創下了紀錄。而且,股票增值屬於未實現收益,只要不出售股票套現就無需繳納聯邦所得稅。,美國調查媒體ProPublica去年6月公布的IRS納稅文件更加重了民眾對超級富豪不納稅的怒火。文件显示,包括馬斯克、貝佐斯、索羅斯、布隆伯格在內的諸多億萬富翁都有沒有繳納一分錢聯邦所得稅的歷史;馬斯克在2018年沒有繳納聯邦所得稅,貝佐斯在2008年和2011年都沒有繳納。, 2014年-2018年四位超級富豪的財富增長與實際繳稅,從2014年到2018年,美國25大富豪的財富增長了總計4010億美元,但他們同期只繳納了136億美元的聯邦所得稅,實際稅率僅為3.4%。其中貝佐斯財富增長了990億美元,但因為只套現了42.2億美元,所以只繳納了9.73億美元的稅,實際稅率只有0.98%。從2006年到2018年,貝佐斯的個人財富增長了1270億美元,卻只申報了65億美元的收入,因此只繳納了14億美元的稅收。,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卻因為巨額經濟刺激投入,出現了創紀錄的預算赤字。在這樣的情況下,左派拜登政府面臨着越來越大壓力向超級富豪們加稅。去年9月,拜登公開表示,美國富人沒有繳納他們應該承擔的納稅,是時候做出改變了。,美國白宮經濟學家Greg Leiserson和Danny Yagan公布的數據显示,如果算上股票債券等未實現收益,美國最富有的400個家庭每年只繳納8.2%的聯邦所得稅,這遠遠低於普通美國人的平均所得稅率14.3%,甚至低於美國年收入不到1萬美元的最窮人群(所得稅率10%)。巴菲特曾經公開承認,自己繳納的實際稅率甚至低於他的秘書。,如果按照20%最低所得稅來計算,單是美國前十大億萬富翁,馬斯克、貝佐斯、蓋茨、巴菲特、埃里森、布林、佩奇、鮑爾默、扎克伯格、沃爾頓(沃爾瑪家族),就得繳納至多2150億美元的所得稅。而按照現在的不賣股票就不納稅的制度,他們一分錢也不需要繳。,難通過也難執行,然而,拜登提出的預算案並不是法律,是否能夠推行“億萬富翁最低所得稅”需要經過國會兩院的立法流程。而在美國兩黨高度對立的政治現實下,這一極具爭議的議案能否通過要面臨巨大的疑問。此前沃倫和懷登的財富稅都沒有得到黨內支持。,鑒於加稅法案不太可能得到共和黨人的支持,而民主黨人在參議院只有50席,這意味着他們一張票都不能失去。而兩位搖擺派民主黨人西弗吉尼亞州參議員曼欽(Joseph Manchin)和亞利桑那州參議員西內瑪(Kyrsten Sinema)在這個問題上立場都不堅定。曼欽此前明確反對懷登的超級富豪財富稅,西內瑪此前也反對將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37%上調到39.6%。,即便拜登能夠搞定民主黨內的所有票,如同2017年特朗普政府強行通過減稅舉措,這一“超級富豪最低所得稅”也會面臨着巨大的執行困難。沒有公開上市的資產如何評估,既然股票投資增值也要被視為應納稅收入,那麼股票投資虧損應該如何報稅,這些都會給美國國稅局(IRS)帶來嚴峻挑戰。,同樣身為民主黨人的新澤西州聯邦眾議員格特海默(Josh Gottheimer)直言不諱地在電視節目上表示,“我不覺得這一提案(超級富豪最低個人所得稅)會有什麼結果。如何對未實現收益徵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種徵稅提議沒有任何意義。”,此外,拜登的億萬富翁稅還會面臨着訴訟挑戰,畢竟對未實現收益徵稅不符合美國憲法第16修正案所規定的納稅範圍。此前堅決反對超級富豪財富稅的馬斯克再次表達了強烈不滿。即便國會批准了這一稅,億萬富翁們也可以提出違憲訴訟,甚至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而在目前的美國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佔據着6:3的絕對優勢。,實際上,美國億萬富翁們有各種各樣的手段來合法避稅,利用虧損來抵稅,通過慈善捐款來抵稅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不堵上這些避稅漏洞,即便開證新稅也沒有實際意義。,去年年底,馬斯克拋售股票套現之後悄悄捐出了57億美元的特斯拉股票,他沒有對外透露捐款的去向。外界猜測他可能捐給了“捐贈人建議基金”(Donor Advised Fund),即先捐出巨額資金,拿到抵稅額,隨後再決定具體使用用途。這些捐款的抵稅額可以被馬斯克在未來用於折抵所得稅。,過去幾年時間一直高喊“向我加稅”的索羅斯,自己卻是合法避稅的頂級高手。從2016年到2018年,索羅斯連續三年都沒有繳納一分錢的聯邦個人所得稅。他的發言人表示,這是因為索羅斯出現了投資虧損,所以折抵了個人所得稅。這種避稅手段也被貝索斯和特朗普使用過,貝索斯甚至還在2011年申報了4000美元的聯邦育兒的抵稅額。,而且,據媒體在2017年曝光,索羅斯在過去幾年已經將自己旗下高達180億美元的主力資產轉移到了他的私人非贏利基金開放社會基金(Open Society Foundation),他和自己兒子擔任董事長和副董事長。這180億美元實際上是索羅斯過去十年的巨額離岸基金遞延稅款,屬於應納稅收入。即便索羅斯支持開徵超級富豪的財富稅,他的這些資產也不屬於納稅資產。, 幾位要求開徵財富稅的超級富豪,“向我們徵稅吧!”2019年6月和7月,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等18位美國億萬富翁連續兩次發表聯名公開信,呼籲“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向他們,向美國7.5萬個最富有家庭(相當於美國0.01%的家庭)開徵財富稅。,

更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