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代理註冊_當AI遇上詐騙
“雖然知道現在騙局高發,但還是不太敢相信自己居然遇到了。”5月23日,讀者吳佳(化名)在回想起數日前遭遇的電信詐騙時仍然心有餘悸。而在吳佳所遭遇的騙局裡,騙子利用AI換臉變成了她熟悉的人。,不僅吳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令人防不勝防的AI詐騙,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利用AI技術實施的新型電信詐騙模式已經呈現了高發態勢,“AI詐騙成功率接近100%”“科技公司老闆10分鐘被騙430萬元”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后,也引發了用戶對於新型技術應用的討論。,“AI換臉”搞詐騙,人工智能又火了,這次是圍繞電信詐騙。吳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自己久未使用的一社交賬號突然收到了一位多年未聯繫的高中“好友”的問候,起初自己並未起疑心。但簡單寒暄過後,對方提出了借款2000元應急的需求。儘管略感困惑,但基於過往親厚關係,吳佳沒有在第一時間內拒絕,而是提出要通過語音和視頻進行核驗身份。,“先是給我發了幾句語音,聽起來也很正常,也比較像她的聲音。緊接着我撥通視頻電話,她很快接通了,確實是她的臉。”吳佳表示。據吳佳回憶,由於頻繁出現網絡卡頓情況,視頻電話接通后兩人對話並不流暢,對方只推脫說網絡不好,還提出“我的臉你都不認識了”等話術。,並沒有詳細解釋需要借錢的原因,而是在確認“臉”后急於掛斷電話,對方的反常舉動引起了吳佳的警惕。隨後,吳佳在電話中詢問了對方兩人共同的高中老師的姓氏,對方未正面回答,並重複提出“就是我本人”。在意識到可能遇到騙局后,吳佳掛斷視頻電話,並進一步使用其他渠道向該同學進行了求證,得到了借錢者並非本人的回復。,對於這起騙局,吳佳心有戚戚。吳佳稱:“知道電信詐騙招數很多,但萬萬沒想到視頻驗證的方式也可能行不通了。後來我提醒了一下家中的長輩,如果遇到同樣的情況很容易被騙,於是再度跟他們強調不要隨意通過網絡渠道交易資金。”,綜合吳佳反饋的信息來看,她遇到的正是近日受到廣泛關注的AI詐騙。5月22日,“科技公司老闆10分鐘被騙430萬元”“AI詐騙成功率接近100%”“AI詐騙在全國多地爆發”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也有不少警方發布了AI技術相關的電信詐騙案例。,溫州市公安局反詐中心在5月22日發布的信息显示,“我想你應該不會虧待我,在你收到短信圖片之後速與我聯繫”。溫州市民陳先生收到一條來自“私家偵探”的勒索短信,並附上一張所謂的陳先生與一名女子的不雅視頻截圖,但相關視頻卻是AI合成而來。陳先生報警向警方求助,此案目前正在調查中。,無獨有偶,平安包頭官方微信號5月20日披露,包頭市公安局電信網絡犯罪偵查局日前偵破一起使用智能AI技術進行電信詐騙的案件,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接到好友微信視頻電話,在通過視頻確認了好友面貌與聲音后,郭先生在10分鐘內將430萬元轉至對方賬戶。直至轉款后再與好友聯繫,郭先生這才意識到被騙。最終在包頭警方協助下將詐騙賬戶內的336.84萬元被騙資金攔截,但仍有93.16萬元被轉移。,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諮詢顧問蘇筱芮表示,伴隨着AI技術應用的逐步成熟以及應用門檻的降低,通過AI以假亂真來實施詐騙成為了不法分子作案的新趨勢。,個人隱私過度泄露,事實上,近年來打擊電信詐騙工作已經成為監管方的一項重點工作,通過民警、銀行、社區、媒體等線上線下多方渠道,對於各類電信詐騙手段進行詳細的預警披露,但花樣百出的電信詐騙仍然令人防不勝防。,不過,在多方警示之下,用戶對於電信詐騙的警惕程度在不斷提高。在本次關於AI詐騙話題的討論中,也有不少用戶提出了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對於任何涉及到錢的事都不能掉以輕心等觀點。,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同樣認為,科技的進步讓防範電信詐騙的難度在提升,但電信詐騙頻出的原因還是在於信息時代用戶個人隱私信息過度泄露。北京商報記者也向多位讀者進行了解,一位曾經遭遇電商平台退貨騙局的用戶指出,騙子在電話中清晰地提供了自己的賬戶名、所購買的產品以及收貨地址,最終造成了自己的大額損失。,回歸AI詐騙這一新型模式,全面推進数字化的當下,各類平台收集個人信息成為常態。當詐騙遇上了AI,行騙成功率接近100%。蘇筱芮指出,包括AI在內的新型技術,本身應該是中性的,在能夠為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其中暗藏的各類風險。,對刷臉、刷掌支付影響幾何,根據警方通報的內容,利用AI技術實施詐騙的方式主要包括聲音合成、AI換臉,以及盜取微信號后,提取語音文件或安裝非官方版本(插件),向微信好友轉發此前的語音記錄獲取信任。還有一種方式,則是通過AI技術篩選受騙人群,在精細篩選后找到目標對象。,由此看來,與傳統詐騙方式相比,AI詐騙還涉及到了人臉、聲紋等生物信息。数字化時代,指紋、聲紋、人臉甚至是虹膜等生物信息都成為能開啟資金賬戶的“鑰匙”,這也意味着,除了常規的驗證碼、身份證號信息外,當前用戶要保護的隱私信息也逐漸包括個人生物信息。,另根據過往北京商報記者的實際調查情況,尤其是在金融領域,新技術與新事物的出現往往極易成為騙子利用的砝碼,以此向不知情的用戶實施詐騙。AI“換臉”詐騙的方式出爐后,也有不少用戶對人臉識別等方式的安全性表達了擔憂,提出騙子是否有可能通過AI技術盜用個人資金賬戶。,不僅如此,就在AI詐騙引起廣泛討論的同期,微信正式對外發布刷掌支付這一全新的支付方式。關於刷掌支付的討論中,也有用戶提到了掌紋信息採集和支付安全的問題。根據介紹,區別於指紋識別讀取指腹的表皮紋路,掌紋識別讀取的是掌心血管紋路。,新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如何規避新技術帶來的詐騙等問題,也成為機構方應該考慮的問題。談及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王蓬博指出,如果有機構要推行新技術,一定要在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反詐騙和便於用戶使用之間實現平衡,起碼要提前預備好防範和應對機制。,“以刷掌支付為例,個人信息的規模化採集和應用實際上都缺乏法律支撐,如何避免信息被過度採集,如何避免個人專屬的且應該是絕密的生物識別信息不被泄露,如何做好數據儲存,要想調用必須經過何種方式確保個人信息安全……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釋。”王蓬博直言,在個人隱私保護逐漸被廣大用戶接受的今天,新技術要想面向個人用戶普及難度就比較高。,轉賬前交叉驗證,對於消費者而言,更為重要的是,要守好自己的“錢袋子”。對此,王蓬博表示,消費者首先要提高警惕,涉及到轉賬的需要認真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及時通過正規渠道聯繫相關信源,進行交叉驗證。,蘇筱芮則指出,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看待:一是監管側,需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風險提示和預警,在執法隊伍中進一步強化科技人才引進,總結提煉新型電詐的新特徵、新模式,通過樹立一批大案、要案以震懾市場;二是平台側,例如騙子常駐、常利用的購物平台、社交平台、支付平台等,需加強風控管理,合理採取攔截措施,在賬戶異常或者聊天內容異常時及時向用戶發布提醒;三是用戶側,不輕信陌生來電和短信,在轉賬、付款前通過官方等渠道核實好對方的身份信息。,
,人工智能又火了,這次是圍繞電信詐騙。吳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自己久未使用的一社交賬號突然收到了一位多年未聯繫的高中“好友”的問候,起初自己並未起疑心。但簡單寒暄過後,對方提出了借款2000元應急的需求。儘管略感困惑,但基於過往親厚關係,吳佳沒有在第一時間內拒絕,而是提出要通過語音和視頻進行核驗身份。,“雖然知道現在騙局高發,但還是不太敢相信自己居然遇到了。”5月23日,讀者吳佳(化名)在回想起數日前遭遇的電信詐騙時仍然心有餘悸。而在吳佳所遭遇的騙局裡,騙子利用AI換臉變成了她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