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主管_不靠人海靠技術,冬奧開幕式的每個畫面都隱藏着硬科技
2月4日晚上,國家大劇院坐滿了來看冬奧會開幕式直播的觀眾。,這次開幕式首次使用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可靠、低時延EUHT無線寬帶技術,進行8K超高清直播無線傳輸。在此基礎上,以北京廣播電視台冬奧紀實8K試驗頻道作為信號源,通過我國自主研發的AVS3編碼技術傳輸,人們才能通過國家大劇院的800寸超大電影銀幕,看到這個“史上最清晰”的8K超高清開幕式直播。,這是一個空靈而浪漫的開幕式。在《二十四節氣》《立春》《冰雪五環》《構建一朵雪花》等節目中,所展現的理念創新與科技力量的完美結合,也再次驚艷全球。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世界範圍內刷屏,人們評價這次開幕式“每一秒都是‘中國式的浪漫’”、”所有的節目都很好看“、“中國重要時刻的驚喜開端”、“獨特而壯觀”。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驚艷世界之前,在北京理工大學數字錶演與仿真技術實驗室研發的平台上,這個“史上最清晰”冬奧會開幕式曾排演過無數遍。,虛擬仿真系統是一個可以全方位模擬表演的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通過這個平台,開幕式團隊可以檢驗開閉幕式呈現的所有要素:從觀眾席、燈帶、主舞台、豎屏、覆蓋超大型LED地屏到這個空間內上演的所有節目的活動軌跡――演員如何上場、表演、退場以及其中的複雜調度。,另外,在模擬系統算法的支撐下,聲音、演員和畫面的配合,時間和空間的吻合以及多要素的卡點,也可以全流程地推進。而對於拍攝、轉播、直播等不同技術指標的需求,它也可以模擬出不同機位在不同時間點的拍攝效果。,於是,不需要真人演員的呈現,通過這個平台,冬奧會開閉幕式團隊就可以看到各種表演方案的三維呈現效果,協調演員、機器人、視頻投影等要素進行排練,然後根據要求一次次推翻重來。這也一定程度解放了真人演員,用科技來降低“人海”戰術的消耗。,《立春》節目仿真效果圖。,這個全稱為“冬奧會開閉幕式大型表演智能化創編排演一體化服務平台”的系統,正是科技冬奧的項目之一。除此之外,為了實現張藝謀等主創團隊的理念創新,開幕式更是應用了燃料動能、屏幕显示、人工智能、5G、雲計算、邊緣計算、VR/AR、裸眼3D等數十種創新数字科技手段。至於開幕式技術保障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則是“拿我們國家火箭發射和運行太空站的方式,來運行整個開幕式的舞台裝置。他們的倒計時檢測、安全性評估,包括現場下的口令,都跟發射火箭相似”,幾年間,投入進來的人有近10萬。,而“科技”這兩個字,貫穿着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始終。,根據臉型定製的口罩,,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現場,觀眾接觸到的第一件黑科技產品大概是口罩。,作為醫用級多用途高效防護口罩,閉幕式的口罩主要應用於防止各種細菌、病毒、真菌等微小顆粒物;對非典、甲流、埃博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冠等亞微米傳染性病原體,其濾除效率均達到95%以上。,口罩外層採用了高清數碼印花無紡布,保證圖案清晰美觀,同時滿足醫用防護口罩標準所需的抗濕阻燃等十幾項檢測指標要求。它表面的色澤,在經過數次修改和論證后,被確定為淺藍漸變、深藍漸變、淺紫、正紫、紅色186C、紅色186C-2等顏色。,為了貼合不同民族人群的臉型特徵,口罩在分析比較了不同民族2000多人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最終的優化,使其在保證產品性能的同時,舒適度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世界最大地屏:42000多塊LED,14000分辨率,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2月4日晚,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一起亮相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屏。它平鋪在鳥巢中心,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組成屏幕超過了4萬2千塊,一直延伸到跑道。鳥巢因此取代了傳統的地屏投影,首次實現全LED影像,畫質也達到了空前的16K。,在14年前的北京夏季奧運會時,鳥巢也用了一塊LED屏。不過當時的那塊捲軸屏,雖然效果很好,但因為排練時永遠有黑屏,也成了導演最擔憂的舞台裝置。到了今年冬奧會,LED屏被升級成了雙路播放,即便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畫面,並且數萬塊屏都被工業互聯網平台監控着,溫度、濕度、電壓等一旦出問題,立刻就會發出預警。重重保障下,地屏也確實非常給力,從排練到開幕式當天,一次差錯都沒出過。,“這次開幕式的畫面像素非常高,是14000分辨率的巨幕。我們對畫面的要求是1秒鐘50幀,整場內容數據量巨大,一個節目就含有幾個T的数字內容,可以想象它是非常大的数字科技工程。”開幕式視效總監王志鷗說。,由於地屏需要滿足從舞蹈、滑雪到升國旗等多種節目形式的需求,整個显示系統也就配備了獨立的显示組件、显示系統、控制系統、結構系統和電氣系統,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遠程控制。為了給攝像轉播提供全焦段無雜波、無干擾的純凈視頻显示畫面,地屏显示面板還加裝了抗眩光、抗摩爾紋、防滑霧化的面罩。,從冰瀑流出“黃河之水”,,與地屏垂直的是一塊近60米高、20米寬的LED屏,叫做冰瀑。,在五環環節,冰瀑上出現一滴中國水墨,如同“黃河之水天上來”,鋪滿全場,在運動員入場環節,這塊冰瀑又變成大門,迎接四方賓客。,開幕式視效總監王志鷗解釋,水墨幻化為黃河之水天上來,並不是簡單還原水流的效果:“屏幕中的水流圖像,是經過圖像處理算法,機器‘學習’大量中國傳統水墨畫,建立水墨紋理特徵模型,以此生成風格化的山水圖像。我們將三維動畫轉化為激光機需要的點位數據,並實現快速的效果迭代,滿足創意更新需求,這是数字科技對中國傳統水墨風格的解構與重塑。”,平地豎起這樣一塊大屏,並非易事,第一個考驗就是大風。冰瀑建好后正是秋冬季節,場內的風速足以把屏幕撕爛。冰瀑下面沒有地基,塔架無法生根,這麼大面積的屏會不會被吹倒?,安全是首位的。支撐團隊為了研究鳥巢場內的風如何刮,記錄了一二百種風況,還設置了模擬實驗。最終將屏幕的寬度從30米調整到20米,還採用了透風的格柵屏,才解決了風的問題。,“五面裸眼3D”製造冰立方,開幕式上的“冰雪五環”。新華社記者丁旭攝,對於許多觀眾來說,五環的出現一定是印象最深的場景之一。,空中的一滴水墨凝結成冰,一塊冰立方從地下升起。24道激光在冰立方上重現了24屆冬奧會,隨着6個冰球運動員快速擊打,激光開始雕刻冰立方,最終冰五環從冰塊中升起。,其中,“‘雕刻’的視覺是在激光與冰立方3D視效的結合下產生的”,上升又降落的冰立方,則使用了三維数字裝置,藉助五面裸眼3D效果實現。為了實現激光和光影互動,視效團隊做了兩萬多張效果圖,還“開發了一套編程程序,能把每一秒的視頻信息變成點位信息,這樣激光就能圍繞五環進行轉動。”,在看台上,觀眾意識不到五環的重量。實際上,這個LED異形屏組成的龐然大物,和一棟三層高的單元樓差不多,長度、寬度、厚度分別為19米×8.75米×0.35米。,它的“體重”是個重要問題。太重,威亞會被顯眼地拉低,影響演出效果。為了減重,技術團隊用了各種方法。一開始想用外部供電,減少電池的重量,但導演不同意,“今天的中國還弄個粗的電線吊在上面?”最終,設計單位把外部供電全部改成電池,還設了備份,終於將3.5噸的總重量減到了3噸。,外觀簡潔的五環內部因此“溝壑縱橫”,鋁合金骨架內排布着密密麻麻的電源線、信號控制線。技術人員重新精心排布,留出更多空間放入新增電池,同時在低溫實驗室進行電池低溫試驗,以保證即便在零下20攝氏度時也能持續穩定供電。,空中“迎客松”,迎客松,新華社記者鄔惠我攝,冬奧會宣布開幕那一刻,一棵長300米、寬200米的3D立體迎客松出現在鳥巢上空,這也是“整場焰火燃放中最難且最複雜的”特效煙花。,為了在空中畫出“迎客松”,支撐團隊需要根據發射高度,編排設計好產品在空中爆炸的各個爆炸點,模擬出迎客松在空中完美成型的畫面。再根據已編排好的精密數據,和畫面在空中形成的樣式,將產品在地面上擺放,不斷試驗精進,使產品燃放效果和電腦模擬效果達到1:1的程度。,為了完美實現短而密的“松針”的燃放效果,設計研發團隊將迎客松的發射角度朝外傾斜10度,以弱炮手段達成弱炸效果,確保迎客松完美燃放的同時,燃放位置又遠離主席台。,此外,迎客松特效煙花的布置點位,在鳥巢上的覆蓋面達200米左右。但鳥巢頂上鋼樑縱橫交錯,阻礙了其在地面燃放時的完整直線。為此,團隊研發了可轉動、調節角度的卡具,使迎客松的在鳥巢鋼樑上的布點形成基本的水平面,確保迎客松的完美成型。,AI“0延時”捕捉和平鴿,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主題歌演唱環節,幾百個孩子手舉發光的和平鴿在鳥巢中央奔跑,孩子跑過,腳下的屏幕隨即亮起雪花。這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張藝謀最推崇的部分。,有人以為雪花是提前做出來的,有人以為地屏有觸感,踩到就有反應。而根據英特爾官微介紹,這種實時交互來自?3DAT三維運動員追蹤技術,它可以讓地面的屏幕瞬間對演員位移做出實時反饋並呈現藝術效果:“這個系統利用捕捉系統提供過來的位置信息,把預先設計好的視頻效果,精準呈現在演員腳下,這樣就能形成如影隨形的效果了。”,“這一套幾乎是零延時的。”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常宇說。在大型演出活動中啟用實時渲染,實現全實時互動,這是一個冒險,以前幾乎從未有過,“這裏解決了大量的技術問題,才能得以呈現出來那樣的一個大家在冰天雪地里自由歡愉的感覺,這也是我們想在結尾階段想要獲得的感覺。”,若干台架設在6層觀眾席的高清攝像機,對場上670人進行了實時跟蹤,“在大型演出中,基於人工智能的實時交互特效還是首次使用。”同時,本次使用的AI實時特效系統不僅用於現場演出,也用於輔助演員進行節目排練,以及根據排練結果生成實時動畫,以提高開幕式視頻效果製作中擬人類角色動畫的自然度、逼真度。,致敬人民環節中也使用了該特效,24位輪滑運動員滑到哪裡,哪裡的雪就會被清掃乾淨,嶄新的雪路上映現出奧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微火”奧運會,圖源新華社,“表演是好壞,點火是成敗”,這句口號,開幕式團隊從2008年夏季奧運會喊到了2022年的冬奧會。但此次的奧運會開幕式,抱着看點火儀式有多“石破天驚”期待的人們,可能有些失望:最後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這簡直“平淡”過了頭。,這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奧運聖火點燃方式:微火。這種方式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怎樣為懸在半空且不斷旋轉的主火炬提供足夠的燃料?,為此,技術人員專門在懸挂主火炬的威亞上設計了一套姿態調節執行機構,配合地面裝置實現主火炬的翻轉、提升動作。氫氣儲存和減壓裝置就藏在其中,減壓后的氫氣通過軟管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火炬中心,並應用航天氫氧發動機燃燒技術,保證不熄火、不回火、不脫火。為了讓主火炬在360度旋轉時也能高效穩定燃燒,配套的氫氣軟管、電纜、控制線纜均可卷伸,讓氫、電、控制信號能連續、穩定、可靠地供應傳輸。,火焰燃燒效果也同樣重要。結合導演團隊創意,支撐團隊設計出氫氣燃燒穩焰結構,並將火焰顯色劑固化其上,使燃燒的氫氣呈現出溫暖、跳動的視覺效果。此外,火炬外殼採用了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研發的碳纖維複合材料,解決了火炬氫燃料燃燒時耐高溫的技術難題。,說完了點火,再說說雪花主火炬台。主火炬台直徑達14.89米,由96塊小雪花形態和6塊橄欖枝形態的LED雙面屏創意組成,採用雙面鏤空設計,嵌有55萬餘顆LED燈珠,每一顆燈珠都由驅動芯片的單一信道獨立控制。,火炬手將手持火炬插入“雪花”中心之後,依靠航天軟件系統的精細控制,重達260噸的鋼結構會在69秒內快速升降,將主火炬從地下10米的位置抬升到舞台中央。,而當主火炬發出的火光隨着巨大的雪花緩緩升空,定格,觀眾們可能才意識到點火儀式已經結束:這就完了?全程沒有大火出現?,觀眾這種後知后覺的驚訝,大概更證明了開幕式團隊所進行的創新的徹底性。一百多年來,每次奧運會,都需要將火種從古希臘奧林匹亞山傳遞到舉辦地,期間大火需要熊熊燃燒一個多月,它當然是人類精神以及奧運精神的體現,但同時,“也釋放了不少的二氧化碳”。,“火炬傳遞到最後一棒,就是主火炬”。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團隊希望藉助這種顛覆式的創新傳達低碳、環保的理念,傳達今天的中國人解讀的奧運會精神:“火種不熄,生生不息”。,“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裡有一個新的創新。以後任何國家的奧運會,如果面臨需要強調低碳環保的微火理念,都得回過頭來參考2022冬奧會。參考北京這個火炬,參考這個點火方式,至少是要借鑒。因為我們是第一次出現的微火,所以是創造了歷史,我自己看是創造了歷史。“張藝謀說。, *參考資料:, 紀錄片《盛會》, 北京冬奧組委官網《從精準咬合到解放演員 算法的星光襯託人的美》, 冰點周刊《冬奧會開幕式的幕後人員是怎麼想的》, 經濟日報《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背後,藏着這些故事……》, 科技日報《“立春”是怎麼打出來的?揭秘鳥巢焰火燃放》, 科技日報《這就是我們的主火炬!超乎想象!》,虛擬仿真系統是一個可以全方位模擬表演的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通過這個平台,開幕式團隊可以檢驗開閉幕式呈現的所有要素:從觀眾席、燈帶、主舞台、豎屏、覆蓋超大型LED地屏到這個空間內上演的所有節目的活動軌跡――演員如何上場、表演、退場以及其中的複雜調度。,2月4日晚上,國家大劇院坐滿了來看冬奧會開幕式直播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