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代理開戶_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成功返回!一文掃光核心知識點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據央視新聞消息,2021年9月17日13點37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面,圓滿完成任務。,,從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飛船與空間站對接成功算起,到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截止,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共計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核心艙分離后,又獨自飛行了一天,在此期間,完成了與空間站組合體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為後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圖注:在太空翱翔的中國空間站組合體(藝術圖)。,一、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的是哪一部分?,我們知道,神舟十二號飛船是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只有載人的返回艙最終能回到地面,軌道艙和推進艙則最終墜入地球大氣銷毀。下面我們回顧一下各艙段的作用。,
圖注:神舟載人飛船結構(示意圖)。,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7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於一體。,返回艙呈鐘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長2米,直徑2.4米,內設可供三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推進艙呈圓柱形,長3米,直徑2.5米,底部直徑2.8米,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二、神舟十二號飛船是如何返回地面的?都經歷了哪些挑戰?,我們知道,神舟十二號飛船與空間站運行在接近400公里高的軌道上,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運動,飛船具有極大的勢能和動能,要想穩穩落地就需要把這些能量耗散掉。耗散能量的辦法就是不斷各種“剎車”。,第一次剎車,首先神舟十二號飛船轉體90度丟棄掉軌道艙,然後再繼續轉90度讓推進艙的發動機沖前,隨後發動機點火反推,讓飛船脫軌運行軌道,進入返回地球軌道,飛船以無動力狀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
圖注: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藝術圖)。,在距離地面140公里的時候,飛船再丟棄掉推進艙,此時飛船隻剩返回艙了。,第二次剎車,
圖注:返回艙再入大氣層(藝術圖)。,在距離地面100公里的時候,返回艙開始進入大氣。返回艙高速進入大氣層后,強烈壓縮其前面的空氣,造成溫度急劇升高,溫度可達2000度左右,也就是說,返回艙被一層高溫的等離子體包圍着。等離子體有一個特性,能夠屏蔽電磁波,形成所謂的“黑障”區,這就造成了返回艙與地面控制人員無法進行通訊,這種情況可持續數分鐘。,在距離地面40公里的時候,黑障消失,返回艙與地面重新恢復聯繫。,第三次剎車,
圖注:主降落傘攜帶返回艙穩定下降(資料圖),在距離地面10公里的時候,依次打開減速傘與主降落傘,減速傘能夠讓返回艙的速度降低到60米每秒,主降落傘能夠讓返回艙速度降低到3米每秒!,第四次剎車,當距離地面只有1米的時候,返回艙底部的反推發動機瞬間點火,最終把最後的一點速度也抵消掉,返回艙完成太空之旅。,三、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返回與以往神舟飛船的返回有什麼不同?,第一、關心航天的小夥伴應該會知道,此前的載人航天着陸場都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此次卻選在了距離四子王旗一千公裡外的東風着陸場,此前,東風着陸場一直作為備用降落場。,東風着陸場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場區的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的一條小沙帶,東部漸漸進入巴丹吉林沙漠,其理論瞄準點位於載人航天發射場的東南方向。至於為什麼選擇東風着陸場,應該是由此次太空任務的軌道高度和傾角等因素綜合決定的。,第二個方面的變化是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返回控制系統採用了預測制導的方案,比以往的控制系統更進了一步。神舟十二號飛船採用北斗信號來實時定位自己的位置,同時在預測返回的過程中,實時預測自己的落點,如果發生偏差,就會進行糾正。採用這種預測指導方案,返回的落點精度會更加提高。,四、航天員返回地球后要進行隔離嗎?,是的!要進行醫學隔離。資料显示,航天員要進行身體恢復,一般分為醫學隔離期、醫學療養期和恢復療養期三個階段。,醫學隔離期約為14天。航天員在航天員公寓內適應地球重力環境,提高心血管系統和支持運動器官功能,提高立位耐力,消除飛行后疲勞。,醫學療養期為20天至30天。航天員將入住天氣好、空氣好的療養院,在繼續恢復健康的同時逐漸增加活動量。,恢復療養期大約為3個月。在這期間,要將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恢復到飛行前的狀態。3個月後航天員如果身體情況良好,就可開始正常的日常訓練。,五、神舟十二航天員的兩次出艙活動回顧,2021年7月4日,航天員劉伯明和湯洪波先後從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台等工作,後續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開展空間站艙外有關設備組裝等作業。首次出艙主要完成了三大任務:机械臂操作訓練;全景攝像機抬升和擴展泵組的安裝;進行應急返回驗證。,
圖注:航天員首次出艙畫面。,2021年8月20日,航天員聶海勝成功開啟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艙門。根據任務安排,第二次出艙活動抬升了一個全景相機,安裝了一套擴展泵組,為後續空間站擴展艙段做好準備。,六、神舟飛船任務極簡史,神舟一號於1999年11月20日發射,1999年11月21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21小時11分。這是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二號於2001年1月10日發射,2001年1月16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7天10小時22分。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神舟三號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2002年4月1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6天18小時51分。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三艘飛船,為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四號於2002年12月30日發射,2003年1月5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6天18小時36分。神舟四號在半年運行中,初步探明飛船運行軌道的空間環境狀況,為神舟飛船正式載人積累了寶貴經驗。,神舟五號搭載楊利偉於2003年10月15日發射,2003年10月16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21小時23分。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
圖注: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安全返回。,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和聶海勝於2005年10月12日發射,2005年10月17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4天19小時33分鐘,實現我國航天員首次多人多天飛行。,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於2008年9月25日發射,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2天20小時27分鐘。在此期間,實現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神舟八號於2011年11月1日發射,2011年11月17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16天13小時34分鐘。這是一次無人發射,主要目的是驗證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神舟九號搭載景海鵬、劉旺和劉洋於2012年6月16日發射,2012年6月29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12天15小時24分鐘。飛船同天宮一號實施了自動交會對接,在此次任務中,中國首位女宇航員劉洋進入太空。,神舟十號搭載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於2013年6月11日發射,2013年6月26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14天14小時29分鐘。在此期間,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組成組合體飛行12天,航天員還首次進行了太空授課。,神舟十一號搭載景海鵬和陳冬於2016年10月17日發射,2016年11月18日成功返回。全程歷時32天6小時29分鐘。在此期間,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工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神舟十二號搭載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於2021年6月17日發射,對接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2021年9月17日成功返回地面。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七、到2022年年底,建設空間站還有八次發射計劃,喜歡航天的朋友有福了,在2021和2022兩年時間里,建設空間站的火箭進行11次發射,目前已經執行了3次發射,還有8次發射。執行這些任務的分別是發射空間站各艙室的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火箭和發射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
圖注:建成后我國空間站的基本結構,可見貨運飛船、載人飛船與核心艙對接的狀態(藝術圖)。,其中,長征五號B和長征七號在文昌發射中心發射,神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屆時,有條件的朋友記得到現場觀看。,據官方消息,執行天舟三號飛行任務的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后,在8月16日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及運載火箭,正在酒泉發射場按計劃同步開展各項準備工作。,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核心艙分離后,又獨自飛行了一天,在此期間,完成了與空間站組合體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為後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據央視新聞消息,2021年9月17日13點37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面,圓滿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