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代理註冊_騰訊的新夢和舊戰場
大模型之問,騰訊打出了第一張牌。,6月19日,騰訊雲發布了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依託騰訊雲TI平台打造行業大模型精選商店,為客戶提供MaaS(Model-as-a-Service)一站式服務,助力客戶構建專屬大模型及智能應用。,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說,產業場景是大模型最佳練兵場。行業精選模型商店覆蓋金融、文旅等10大行業,提供超過50個解決方案。客戶只需要加入自己獨有的場景數據,就可以快速定製自己的專屬模型。,此前,在5月中旬的騰訊股東大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說,互聯網企業在AI領域都有很多的積累,騰訊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是並不急於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紮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目前(我們)還在做一些思考。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為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不同於人們想象中的微信或者遊戲場景,騰訊的大模型突破口率先選在了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成立於2018年的“930大改革”。彼時,騰訊提出“擁抱產業互聯網”,由此,外界觀察騰訊的視角有了to C和to B兩種視角。但因為to B業務龐雜分散,迥異於to C打法,這個市場站立着如阿里華為的大巨頭,以及一眾行業的小而美企業,CSIG只能一邊打仗一邊摸索。,產業互聯網提了很多年,這是一箇舊戰場。從2013年,馬化騰大力推動“互聯網+”開始,騰訊的進化路線經“数字互聯網”再到“產業互聯網”。,但不管是騰訊雲還是智慧零售,人們看到的是騰訊雲市場份額在適應變化的環境中經歷了一次次調整,同時不斷尋求新的增長機會;智慧零售業務也在不斷優化和重新定位,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在騰訊內部,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在騰訊做業務好做,插個扁擔也能開花。但這話不適用於CSIG。很長一段時間,CSIG一直想給騰訊做增量,而不是圍繞存量做文章,這是一個難而正確的事情。,以ChatGPT為代表的AI浪潮,驗證了騰訊對於產業互聯網的判斷,讓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角色,從“連接”真正向“数字化助手”轉進。,大廠正在急速競賽中。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巨頭,都或多或少闡述了公司在大模型領域的戰略和想法,各家也都有自己的策略重點。騰訊為何選擇行業大模型作為突破口?大公司內部又是如何做創新的?,01 騰訊雲的思路,對於大模型技術,騰訊雲的思路是抓場景,抓應用。,“我們更多的是結合我們原有產品,加上現有的技術能力,去變化我們的場景,我覺得這樣的能力,也不完全要出一個所謂的新產品。”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研發負責人、優圖實驗室研發負責人吳永堅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說道。,以騰訊企點的智能客服為例,在加入大模型能力之後,企業微信客服將變得更智能,擺脫傳統的“人工智能,人越用越多”的怪圈。,如果一個用戶問,“節假日有哪些比較經濟的旅遊景點推薦?”以前客服機器人只能給出一些簡單的景點介紹和路線規劃。當用行業大模型精調之後,客服機器人能夠規劃出每天的交通、景點安排,給出經濟實惠的定製化推薦方案。,AI助手還應用在騰訊會議、騰訊雲代碼助手等場景中。吳永堅說,騰訊不求一下子就做很全的,“找幾個關鍵點來打,做好技術的提升”。,場景一直是騰訊所強調的產品文化。做一個產品或者上線一個功能,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找到場景,找到用戶。,吳永堅說:“如果有一些行業或企業的確原來數據沉澱也不多,我們願意和客戶一起去奔跑,雙向凝合,一起做事。對新的行業,我們選擇進去做,也可以跟客戶一起走這條路,把路走通。”,不同於移動互聯網的C端用戶驅動,在大模型時代,這場技術變革的初期動力將由行業B端用戶驅動。,“互聯網已經走到從最開始的純免費階段,慢慢向某些場景去如何商業化的階段,這不是大模型帶來的,但大模型將我們商業化的途徑變得更清晰了。”吳永堅說。,相較於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免費、廣告收費模式,大模型時代所需要的算力成本和技術沉沒成本大部分將由B端用戶尤其是企業分擔。,據國盛證券《ChatGPT需要多少算力》報告,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萬美元,一些更大的大模型,訓練成本介於200萬美元到1400萬美元之間。,但根據OpenAI的數據,其按次數收費的價格為每次2.5美分,即每發送一條消息將扣除一個計費次數,每個計費次數的價格為2.5美分。這些收入對於OpenAI數百萬美元訓練一次的成本,微不足道。,好在微軟為OpenAI提供了場景適配。除了基於Windows系統的Copilot助手,微軟還推出了面向企業的Azure OpenAI雲服務。近期,微軟和OpenAI將與穆迪合作開發一款名為“穆迪研究助手”的人工智能助手,旨在幫助穆迪的客戶分析大量信息以進行風險評估。,吳永堅也表示,對於新技術而言,最初的階段會選擇一些敢於嘗試新事物的行業和頭部客戶,以打開市場局面。隨後,技術會逐漸演化,並變得更加平民化。這樣一來,技術就更容易普及到廣大用戶,包括中小型企業和長尾用戶。這種技術的演化過程是不可避免的。,02 大公司創新能力不足?,每一次技術浪潮來襲,都有不少大公司體系內的人離職創業,一些人稱之為“大廠技術中層的宿命”。,此次大模型浪潮興起之後,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大廠,均有技術大咖出走創業,比如前字節跳動視覺技術負責人王長虎離職創業,方向將聚焦於生成式AI的視覺多模態算法平台;阿里前技術副總裁賈揚清從阿里離職,投身AI大模型底層技術相關創業。,吳永堅說,大家一直都說大公司里創新難,但是取決於你是不是真的一直去想這個事情和做這個事情。,“在大公司中,當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將客觀原因說成是自己無法克服的問題。這種情況在外部環境中也存在,比如融資困難、產品視野受限、資源匱乏等,這些因素可能阻礙了創業方向的發展。實際上,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創業者,面對困難時的處境都是相似的。”他說。,吳永堅認為,大公司在某些角度或者某些方向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部打到某個方向。但外部創業者可以將所有的資源打到這個方向,但這樣外部風險也大很多,高風險、高收益一直沒有變。,大廠本質的好處是,本身有很強的資源以及本身已有業務,創新業務可以在已有產品上跑。但在外面創業,創業者要做一個全新的產品,或者尋找合適的場景。,基於此次大模型浪潮,吳永堅預測,現在整個大模型發展還處於很初期的階段,大平台層面肯定是大廠來做,因為大平台的實現周期和成本太高了。但是上層的應用,由誰去做,就看這個行業和客戶需求。,十幾年前移動互聯網興起,發展出了對應的APP市場,互聯網大廠做它的產品,創業公司也不斷做出自身的產品,成長成大公司,這是好的生態。如果大模型能製造出這樣的生態,誰都可以做。,“這個大模型是不是整個大模型市場生意的趨勢?能不能把生態跑起來?這才是最關鍵。”吳永堅強調。,03 巨頭的遊戲,整個6月,可以被稱為大公司的“大模型月”。除了騰訊的行業大模型,中國科技公司諸如字節跳動和美團也公布了自己的大模型路線圖。,6月28日,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發布大模型服務平台“火山方舟”,面向企業提供模型精調、評測、推理等全方位的平台服務。在創業公司紛紛揚揚“淘金”時,字節跳動要成為“賣鏟子”的人。,6月29日,美團發布公告稱,擬以約20.6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大模型創業公司光年之外100%股權。光年之外由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2月創辦,他目前因病暫休,光年之外成立之初對標的是中國版的OpenAI。,至此,在2023年上半年結束之際,中國最主要的科技公司都公布了各自的大模型路線圖。他們的共識――一是賺算力“軍火錢”,二是集中在場景探索上,比如行業大模型。但各家都有自己的策略重點。,比如百度的李彥宏說,文心一言對標ChatGPT,打造中國的通用大模型,但他們的落地重點也轉移至行業上;阿里和騰訊則集中在用大模型技術來升級現有產品,比如張勇說,阿里所有的產品值得重做一遍。,在這場算力軍備競賽里,他們還升級算力設備、出租算力網絡,賺取“軍火錢”。,6月26日,騰訊雲首次對外完整披露自研星脈高性能計算網絡:星脈網絡具備業界最高的3.2T通信帶寬,能提升40%的GPU利用率,節省30%~60%的模型訓練成本,為AI大模型帶來10倍通信性能提升。基於騰訊雲新一代算力集群HCC,可支持10萬卡的超大計算規模。,不過,美國計劃進一步升級AI芯片的限制。據《華爾街日報》,美國預計最快將會在7月要求美芯片公司停止向中國客戶售賣AI芯片,包括限制NVIDIA H800的對華出口。H800已經是英偉達H100芯片降低性能之後的版本了。,此外,根據IDC數據,2022年下半年,騰訊佔中國公有雲IaaS+PaaS市場份額的9.9%,相比2021年下半年的11.1%,市場份額下降1.2%。阿里雲份額為31.9%,相比2021年下半年下降4.8%。華為雲、中國電信與AWS均有上漲。,阿里雲獨立分拆上市,張勇親自掌舵,這將給雲市場帶來震蕩。震動首先從價格戰開始。4月26日,阿里雲宣布啟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其中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50%,存儲產品最高降價50%。騰訊雲緊跟其後,5月16日,騰訊雲提出對多款核心雲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一場腥風血雨不可避免。如果將此次大模型浪潮視為一次馬拉松,可能大家都才開始跑了幾米,領先或者落後一個身位並不那麼重要。急於求成的公司都將被短視擊敗。,此前,在5月中旬的騰訊股東大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說,互聯網企業在AI領域都有很多的積累,騰訊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是並不急於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大模型之問,騰訊打出了第一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