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代理開戶_中國的“無人超市”早就死了,為什麼美國的亞馬遜還在堅持?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為了這一天,亞馬遜等了足足 4 年。,2022 年 2 月底,亞馬遜終於完成了對華盛頓特區一家 Whole Foods 全食超市的「無人化」改造,讓它以全新面貌開門迎客。,顧客可以在超市門口用手機或自己的「掌紋」登錄亞馬遜賬戶,進入超市,選購商品,然後直接離開。過程中,亞馬遜的「免結賬即走」(Just Walk Out)系統會自動追蹤、識別顧客選購的商品,在後台完成結賬扣款,實現「無感支付」。,這套無人零售系統,其實早在 2016 年,就已經完成了初步開發。2018 年 1 月,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主打「無人零售」概念的實體店,Amazon Go。上線初期,亞馬遜雄心勃勃,號稱 4 年內要在全美開設 3000 家無人零售店。,4 年之期已到,Amazon Go 的門店總數仍然只有 30 家。也是在 4 年之後,亞馬遜才首次將這項技術部署在旗下全食超市,象徵著這項技術,向前邁出一大步。,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國內電商巨頭,也都曾探索過「無人零售」這個技術方向,但很快都放棄了。時至今日,全球幾乎只有亞馬遜一家公司還在堅持。,「無人零售」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它遠遠落後於計劃的發展進度,還有機會加速嗎?,美妙的開端,無人零售技術,起源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如果去超市,不用排隊結賬,就好了。,聽起來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隨着各種傳感器、圖像識別、機器學習的發展,亞馬遜逐漸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信心。,2016 年 12 月,亞馬遜首次對外公布了 Amazon Go 無人零售店,開始面向內部員工內測。,為了打造「免結賬即走」的購物體驗,亞馬遜設計了一套極為複雜的傳感系統,用於追蹤顧客,以及他們選購的每一件商品。,首先,Amazon Go 商店的天花板上,布設有密密麻麻的攝像頭,用於追蹤顧客的位置,識別顧客拿走了什麼商品;除此之外,每一件商品也內置了傳感標籤,可以被貨架感應識別。一些貨架還內置了可以探測重量的傳感器,用於交叉驗證到底什麼商品被「拿走」或「放回」。,去 Amazon Go 購物,顧客只需要在入場時掃一下自己的亞馬遜賬戶二維碼,然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選購商品,不想要的東西也可以隨時放回貨架。一切都會被系統默默記錄,購物完成后,直接離開即可。,2018 年 1 月,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對外公開的 Amazon Go 零售店。開業初期幾乎引發轟動,各種懷着好奇的顧客,科技愛好者,YouTube 博主,紛紛前往「探店」,幾乎全都驚訝於這套系統的神奇,讚歎這種體驗的便利。,亞馬遜也因此信心倍增,在內部提出了一項,在全美開設 3000 家 Amazon Go 無人零售店的計劃。雖然彭博社就這一消息求證亞馬遜時,亞馬遜沒有置評。,即便如此,市場仍對「無人零售」的未來充滿信心。加之 2017 年,亞馬遜剛剛收購了主打有機食品的高端超市「全食」(Whole Foods),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亞馬遜會將全食超市改造成極具未來感的「次世代無人超市」。,而且,「免結賬即走」技術不只是亞馬遜自己可以用。當年亞馬遜為了解決自己電商業務的需求,自建服務器系統。取得技術領先後,再將服務提供給其他企業,逐步發展成了 AWS 雲計算服務。,同理,亞馬遜的無人零售技術,一旦成為零售行業的技術標杆,同樣可以授權給其他零售企業,幫助他們對店鋪進行「無人化」改造,完全有潛力成為像 AWS 一樣的現金牛業務。,亞馬遜似乎處於下一次「爆發」的前夜,掌握了對實體零售業「降維打擊」的武器。當時,包括沃爾瑪在內的一系列傳統零售巨頭,股價都應聲下跌。,便利和阻力,但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第一波瘋狂過後,Amazon Go 的熱度,就像很多「網紅店」一樣,一瀉千里。,雖然跟大部分零售店相比,Amazon Go 的業績表現,「坪效」還是不錯的,高於美國零售業的平均水準。但它並沒有像很多人預想的那樣,「重新定義超市」。,其中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免結賬即走」帶來的便利,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第一次體驗「免結賬即走」是神奇的,但「結賬」終究是超市購物過程中,不那麼關鍵的一個環節。熱情過後,Amazon Go 依然只是一家普通的雜貨店而已。,而且,有不少顧客,對無人超市裡大量攝像頭帶來的「監視感」,感到不適。此前,據 Business Insider 報道,亞馬遜已經在通過攝像頭,監控全食超市收銀員、理貨員的工作效率,針對效率相對較低的員工施加壓力,促使他們「更努力工作」。類似的系統還被部署在亞馬遜的電商倉庫里,曾引發不小的社會爭議。,從 Amazon Go 開業的第一天起,關於亞馬遜會利用這套系統「監視顧客」的質疑聲就一直存在。儘管亞馬遜對外宣稱,會嚴格保護顧客在無人超市被記錄的個人信息,不會利用這些信息對用戶進行「行為分析」,優化廣告推送。但這並不能徹底解決「信任」的問題。,這也是亞馬遜等了足足 4 年,才終於在全食超市試驗這項技術的一大重要原因。Amazon Go 是一個全新的品牌,開業第一天就主打「無人零售」,顧客都願意接受這項技術。但全食超市不一樣,在被收購之前,已經有近 40 年歷史,有自己固定的客群,其中一定也有「無人零售」技術的抵觸者。,所以,在新店改造完成后,亞馬遜為用戶提供了「不使用免結賬」的選項,用戶可以不登錄自己的亞馬遜賬戶就進入商店,選購商品后自助掃條碼結賬。但無論如何,攝像頭就在那裡。,而且,「免結賬即走」技術並不便宜。拋開前期開發成本不算,為實現這項神奇技術,亞馬遜在第一家 Amazon Go 零售店投入了 400 萬美元,占開業前期總運營成本的 40%。,亞馬遜沒有披露過 Amazon Go 的硬件技術細節,但單憑顧客們肉眼觀察,整個門店的天花板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攝像頭,加上貨架內置的傳感器,它們必然價格不菲,且後續需要長期的管理、維護。,通過「免結賬即走」技術,亞馬遜提供了一種「極致便利」的願景,但它也帶來了額外的「阻力」。,想徹底改變一個有着幾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行業,並沒有那麼簡單。,技術主義的未來,2018 年,Amazon Go 剛剛對外公開時,國內也曾掀起過一股「無人零售」的風潮,包括盒馬、京東在內的巨頭,以及一系列創業項目,都在這個方向上做過嘗試,但很快都偃旗息鼓。,在美國,不只是「無人零售」,亞馬遜整個「實體零售戰略」,都發展得並不順利。據 CNBC 報道,亞馬遜正在關閉旗下的「星級優選店」(4-Star Shop)、「亞馬遜書店」、以及快閃店。這些店是亞馬遜之前進軍實體零售的一系列嘗試。,亞馬遜回應,不會從實體零售領域「退兵」,未來將更專註於 Amazon Go、亞馬遜生鮮、亞馬遜時尚、全食超市,以及「免結賬即走」技術。但這些實體店的發展速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快,話題度也在逐漸退潮。,就在 Amazon Go 熱度消退的幾年裡,另一家「網紅超市」,在美國崛起。這家超市叫 Trader Joe’s,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亞馬遜的「反義詞」。,Trader Joe’s 沒有任何「科技感」,它沒有網店,沒有 App,沒有會員系統,也沒有促銷活動。它主打「有人零售」,特別注重培養員工的「關懷精神」,在結賬時,Trader Joe’s 的收銀員會特別問問顧客的近況,解決顧客的問題。,在門店裝潢上,Trader Joe’s 也非常「復古」。它會用木質風格的貨架,更暖的燈光,手繪風格的商品、價格標籤。總之,一切都與「冰冷的科技感」拉開距離。,最後,Trader Joe’s 的商品價格都非常便宜。它削減了大部分 SKU,通過管理更少的商品,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可以說,Trader Joe’s 是一種「反科技精神」的代表,反對亞馬遜的一切,強調「要有人情味」。但就是這樣一家超市,在過去幾年,成為了美國「坪效」(單位門店面積銷售額)最高的零售企業之一,相當於全食超市、沃爾瑪的兩倍。,而經過「無人化」改造的全食超市,正在遠離這種「人情味」。改造后的全食超市裡,不再有店員幫顧客把整條的麵包切片,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自助麵包切片機,上面貼着「刀片鋒利、注意安全」的警告。,這是亞馬遜,以至於整個「無人零售」行業,最大的問題所在。這些公司希望藉助技術主義的精神,改造零售業,減少人力需求,提高效率。但零售業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種「服務業」,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需要「人」的參与。,這種情況下,單純追求「無人零售」概念本身,或許就是「方向錯了」。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放棄「用技術掃除一切問題」的粗暴思路,用更多維度的視角,去考慮更多細節問題。,對亞馬遜來說,開再多 Amazon Go 這樣的概念商店,也無法觸及那些真正「與人相關」的問題。只有像現在這樣,着手改造全食這種有歷史傳承的超市,它才能與那些更接地氣的問題相遇,尋求解決辦法,嘗試讓技術融入生活。,今天,當「新零售」這個詞已經不再火熱,亞馬遜也開始走入零售業的深水區時,或許才是更大轉變的開始。,這套無人零售系統,其實早在 2016 年,就已經完成了初步開發。2018 年 1 月,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主打「無人零售」概念的實體店,Amazon Go。上線初期,亞馬遜雄心勃勃,號稱 4 年內要在全美開設 3000 家無人零售店。,為了這一天,亞馬遜等了足足 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