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總代_綜藝出圈,全靠“battle”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最近,騰訊視頻上線了一檔綜藝叫《導演請指教》,雖然是《演員請就位》的續作,但“互撕”的力度可比前作要大得多。這檔綜藝的賣點是讓青年導演們拍短片,站到台前來“選秀”,當個性頗為鋒利的青年導演遇上言辭犀利的製片人、影評人時,可謂是“針尖對上了麥芒”。,例如,李誠儒點評畢志飛改編的《新小城之春》時,當眾質疑這隻是他模仿出來的作品,認為畢志飛在投機取巧;關於相國強的作品,王晶也毫不客氣地說故事情節沒有新意,自己公司這種類型可能都拍了五六部了。,導演、製片人、影評人之間的爭論和吐槽,拉高了這部綜藝的話題度,據貓眼專業版显示,節目歷史最高熱度比近期大受好評的另一檔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還要高一些。,這檔節目之所以能靠“互撕”引起話題,還是由於節目機制的問題。相比前作《演員請就位》的單方面競演,《導演請指教》多了導演演員互選、導演拍攝小品PK、製片人和影評人以及觀眾對導演作品的評判和爭論等多個環節,“比賽”要素過多,導致這檔節目給人的觀感就是一直在“battle”。,有“battle”就有話題,話題爭論永遠是一檔節目被大眾熟知的最快路徑,這幾乎是行業內公認的流量密碼。,因此,回望國內的綜藝市場,可以說是“不比賽,無綜藝”,帶有比賽性質的綜藝,往往更能吸粉出圈,這導致目前市面上無論什麼類型的綜藝,都要設置一些比賽環節。,今年Q3以來,競演類節目再度迎來爆發期。有媒體統計,近期正在播出和即將播出的競演類節目有近20檔,涵蓋音樂、舞蹈、脫口秀、拳擊、籃球、導演、喜劇等類別。,目前已播出的《天賜的聲音3》《這!就是街舞4》《草莓星球來的人》《黑怕女孩》《明日之子創作計劃》等節目,都沿用了競演或選秀的模式。而《脫口秀大會4》《吐槽大會5》《奇葩說7》等含有喜劇因素的節目,也在突出“競技”和“淘汰”的模式。,雲合數據發布的《2021Q3綜藝網播表現及用戶分析》显示,全網有效播放TOP20的網綜里,競演類或帶有比賽遊戲的對抗類綜藝佔據了半壁江山,這類綜藝在台綜中的佔比更高。藝恩發布的《2018-2020年綜藝市場格局變化》也指出,選秀、音樂、競技類節目播放佔比大且具有較高熱度,是各大平台重點發力的品類。,綜藝有了“battle”環節,就等於有了天然的話題製造機。在如今綜藝大盤相對冷清的時刻,綜藝市場更需要能夠刺激觀感的“比賽”類綜藝來提振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編劇六獸被《貴圈》採訪時表示:“至於節目比賽的形式,現在不止是喜劇,整個綜藝都是這樣的一個狀態,需要以比賽的形式來做,否則的話,拉不着投資,大家也吃不上飯,也沒有人能出名,這個圈子也沒有資金注入,那還是一潭死水。”,確實,現在不止連喜劇都要比賽,甚至連中醫都能拿來做一檔競技選秀,比如芒果TV策劃的2022年垂直領域競技節目《天下第醫》。“愛優騰”和四大衛視的2022年片單中也不乏各種各樣的競技綜藝。,在投票打榜被禁止以及偶像選秀的消失后,原本能夠吸引龐大流量的綜藝節目開始陷入了“真空期”,各大平台只能在原有節目基礎上謹慎“試錯”,嘗試打透圈層,因此綜藝的選題角度也越來越細分。,然而,這也導致一部綜藝想要突破圈層、提高播放量和收視率越發困難了,畢竟現在每年產出的幾百部綜藝中,能脫穎而出的還是少數,大部分都悄悄“糊”了。,影視行業從業者慕慕表示:“目前的綜藝市場已經飽和了,想要出圈就要打破原有的模式。比如《脫口秀大會》《奇葩說》這種‘綜N代’,除了拓展參賽选手圈層,吸引不同圈層受眾觀看外,還需要在剪輯的過程中把一些精彩的衝突性場面剪進去,這樣內容才會對觀眾有吸引力。”,比賽模式有多重要?,縱觀近幾年播放量和話題討論度比較高的綜藝,競技比賽類型綜藝可以說佔據了大片江山。,藝恩《2018-2020年綜藝市場格局變化》指出,2018-2020年TOP100綜藝播映指數及題材類型分佈,競技、音樂、選秀等“比賽”為主的題材,播出佔比50%以上;TOP10更全部都是比賽類型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創造營》《青春有你》《這!就是街舞》等節目在播出期間都成了話題製造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流量,備受品牌主的歡迎。,今年雖然綜藝大盤有效播放量同比下滑,但播放量和話題討論度排在前列的綜藝,依然是競技比賽類型,不僅有《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綜N代”,還有《萌探探探案》《披荊斬棘的哥哥》等新綜藝。,觀眾小尹表示:“作為國產綜藝的忠實觀眾,快慢綜對於我來說,都是生活放鬆后的調劑。不過非要在二者里選一個的話,我更偏愛競技類綜藝。”,播放量遙遙領先和整體數量的佔比偏多,證明了比賽類綜藝不僅受觀眾喜歡,更受節目製作人的偏愛,不僅因為其更容易帶來收視和話題,而且比賽類綜藝也“更容易製作”。,中創模式總監譚震告訴燃財經:“一直以來,綜藝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比賽。從內容角度來說,賽會邏輯天然承載着節目所需要的競技性、緊張感與話題性。類比大型體育賽事的形式,它不僅可以形成天然的事件性傳播,還可以為觀眾帶來榮譽感,競技類綜藝也是如此,比賽更有利於宣推和擴大影響力。”,“從模式角度來說,勝負的概念在綜藝里非常重要,因為最終選出的排名會給觀眾一個結果,讓觀眾在季播節目中有一個追隨的終極目標,同時也有利於每期節目的輿論發酵。此外,對我們來說,做綜藝最難的一點就是缺少主線邏輯,一個節目做了12期,最後給觀眾帶來什麼?比賽天然能解決這個問題,目的就是要推出一個冠軍,這不僅符合做節目‘講故事’的邏輯,而且還是一個強有力的抓手,讓每期節目都能有自己的目的,也更方便我們去具體設計。”譚震補充道。,“最後,從市場層面來說,現在大家都在做圈層綜藝,爭取做圈子里最極致的節目也就成了製作方的目標,這需要一個極致的人來推動節目的極致呈現。只有節目不斷捧出這些極致的人,節目及其背後的資本才能佔領這個行業高地,進而形成行業‘話事人’,並開發擴大衍生市場。一如《脫口秀大會》涵蓋了國內頭部的脫口秀演員,《中國有嘻哈》也吸納了圈子里大部分rapper。”,“此外,大部分綜藝都有造星的‘KPI’,哪怕是戀愛綜藝等非競技類綜藝也是如此。素人嘉賓一旦有了一定數量忠實粉絲,就說明造星成功了。其中,比賽則是綜藝造星的最快途徑。淘汰賽制,就是突出強者的最好方式,因為在節目中他會PK到無數的人,每PK掉一個人,不僅能證實他的能力,而且也會吸引更多的粉絲。”譚震表示。,平時追星的小莉也表示自己更喜歡看選秀類綜藝,“哥哥妹妹們從默默無聞的練習生,到在舞台上一點點綻放光芒,讓更多人看到並熟知,這個過程對我們粉絲來說是一件很勵志且鼓舞人的事情。”,而對於选手來說,比賽不僅自帶話題性,而且可以與對手形成天然的強綁定關係,這種情況下,都不需要选手親自下場“炒CP”,只要兩個人進入PK環節或有了競爭關係,就直接形成了強綁定關係,稍加互動或暗示,網友就會自髮帶上“CP濾鏡”,自己找“糖”嗑。比如《創造101》期間孟美岐和吳宣儀的“美宣CP”,《脫口秀大會4》帶火的“北志勝南廣智CP”等等,令不少觀眾都“嗑”成了CP粉,而CP的綁定則又會進一步產生節目話題。,不過,譚震也表示:“一檔綜藝,只要節目內容足夠優秀,再精妙的賽制也不過是錦上添花。輪替賽、車輪戰、積分賽、淘汰賽、復活制、上下位PK制,這些模式對強內容的節目,尤其是語言類,不會帶來決定性影響。《脫口秀大會》的賽制雖然可以幫助節目捧出‘明星’,但節目最根本的邏輯還是要有好的段子。”,其他綜藝緣何被“拋棄”,競技類綜藝佔據上風的同時,其他類型綜藝如慢綜藝等非話題性的綜藝也逐漸式微。,2017年,《嚮往的生活》熱播,口碑收視雙收,帶動了慢綜藝在國內市場“異軍突起”。,彼時,《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漂亮的房子》《中餐廳》等同類型慢綜藝先後產出,收視率和市場表現一度與《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快節奏真人秀分庭抗禮。,然而,隨着《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節目播出到第五季,節目的口碑和收視已經大不如從前。除了越來越多的廣告植入影響觀看體驗外,作為一個“綜N代”,不可避免地要進行節目創新或改版去吸引新的觀眾,而這也勢必會流失節目“老粉”。,另一方面,節目雖打着慢綜藝的“旗號”,但為了爭取收視,不得不向流量妥協或主動製造話題。“明學”讓《中餐廳3》大獲成功后,後續不少慢綜藝開始學習“創造話題”,例如《親愛的客棧》通過定KPI來放大矛盾衝突,成功引發節目外觀眾的“站隊”與爭吵。甚至部分節目會通過剪輯突出一些矛盾點,借力打力,讓觀眾爭吵以便收割話題流量,比如《五十公里桃花塢》就在第一期通過蘇芒引出明星生活費問題,讓網友們在各大社交媒體爭論了幾天。,但這種過度追求“綜藝感”、在節目中加入“快”元素的做法,也讓一些本來嚮往寧靜致遠的田園生活的觀眾感到不適甚至反感。,另一方面,觀眾對於慢綜藝也進入了倦怠期。譚震告訴燃財經:“綜藝節目也可以沿用時尚界的一句老話,‘時尚是個輪迴’。比如《跑男》剛播出期間,快節奏真人秀爆火,所以同期的節目全是快節奏,過了兩三年後觀眾就會審美疲勞,於是《嚮往的生活》《漂亮的房子》等慢綜藝開始出現了,但對於觀眾來說,看多了又會感到厭倦,於是現在快節奏綜藝就又被需要了。”,不僅是慢綜藝,在圈層綜藝成為市場主流的情況下,話題性、對抗性不強的小眾綜藝更是難以出頭。,脫口秀演員皮球表示:“除了《脫口秀大會》外,笑果文化當時在騰訊視頻還有一個脫口秀專場綜藝叫《笑場》,但上線后反響並不太好。同樣是綜藝脫口秀,《脫口秀大會》改版成了比賽battle的形式后,反響大好。顯而易見,觀眾還是更喜歡看這種以賽製為基礎的脫口秀演繹。”,同向對比,近兩年的《戲劇新生活》《朋友請聽好》等節目,雖然在豆瓣上評分遠高於大部分綜N代,但都不可避免地面臨受眾窄、話題少、播放量不高的問題。,此外,導致口碑圈層綜藝難以破圈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市場過小,或是內容的綜藝化呈現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在於節目的話題性較弱,無法吸引圈層外用戶。,就比如今年開始炒得火熱的劇本殺綜藝,除了《萌探探探案》背靠眾多明星大咖嘉賓等頂級資源,以及非典型劇本殺的遊戲設計降低了門檻,最終收視還不錯外,《奇異劇本鯊》《最後的贏家》播放和話題表現都沒有達到預期。,譚震通過總結以往的經驗,概括了一套自己的圈層綜藝製作前提準則:“一是圈層市場夠不夠大;二是圈層的頂級核心資源在不在手;三是內容是否合適做綜藝化呈現;四是節目做完后要有出口,能否打造衍生產業。”他認為,掌握了這四點,至少可以保證做出來的內容不會表現太差。,此外,隨着觀眾審美的不斷提升,以及“綜N代”新鮮感的消失,不少曾經屬於國民IP的綜藝尤其是台綜也逐漸式微。雲合數據显示,2021年Q3全網電視綜藝累計正片有效播放量33億,同比下滑28%。嘉賓內容大幅“換血”改版,這讓不少“綜N代”勸退了大量老粉。,小尹也表示,“《跑男》《極挑》等‘綜N代’的嘉賓大換血后,內容也被改得‘面目全非’,讓我完全喪失了觀看興趣。”綜藝愛好者小葛也認同這種觀點,“我一直有追《奇葩說》《極挑》《跑男》等‘綜N代’,但是現在節目越做越無聊,比如《奇葩說》失去了先鋒性辯題、《極挑》《跑男》後面的形式也越發平淡,我就不想再浪費時間去看了。”,慕慕告訴燃財經:“《跑男》《極挑》等節目藉助改變自身內容的形式進行創新,但其實對觀眾來說並沒有很大吸引力。因為首先節目製作方並沒有從本質上去改變節目,它的內容模式還是原有的;其次,節目的核心優點被刪改了,比如《跑男》的‘撕名牌’,《極挑》的‘不守規則’等,都改成了比較平和的遊戲內容,這就很難吸引到受眾。”,年輕人慢不下來,綜藝的“求快”,與整個市場的“浮躁”狀態也息息相關。,一方面,越來越卷的工作生活,讓觀眾“慢不下來”。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显示,28.2%的網絡視頻用戶不按原速觀看,近四成00后選擇倍速觀看網絡視頻節目,大部分人選擇倍速是為了提高效率,跳過拖沓劇情。可以說,倍速與當代社會普遍的“時間焦慮”息息相關,“倍速觀看”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小尹表示自己日常看綜藝至少都開1.5倍速,“畢竟只是‘下飯綜藝’,那吃完飯總要知道結果的,日常一頓飯又不可能吃兩個小時。”小葛則表示,雖然自己一般不會選擇倍速播放,但是在節目里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內容或者嘉賓,就會直接拉進度條跳過。,某綜藝製作公司從業人員告訴燃財經:“現在社會發展得太快了,導致人們都太浮躁了,所以想要做國外那種長達十年的節目根本不可能。一檔節目長久做下去,觀眾會感到疲憊和厭倦,這僅靠節目微創新是解決不了的,需要不斷地有全新綜藝下場去刺激並煥發市場活力。就好比韓國的羅PD,他就是一檔新節目做了一兩季,然後就會去創作新內容,而不是‘吃老本’,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刺激市場去不停的創新,哪怕很多內容只是‘試錯’的過程。”,另一方面,短視頻、直播等娛樂方式也在分流用戶使用時長,這讓各大綜藝爭奪用戶時又多了其他類型的對手。《報告》显示,短視頻搶佔用戶注意力,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小時,明顯領先於綜合視頻行業。同時,新網民對網絡直播使用率上升,超越了綜合視頻。,網友漿糊告訴燃財經:“相比視頻平台的綜藝,我更喜歡直播類選秀或者明星直播競技綜藝,個人覺得還是直播這一娛樂形式更吸引我。就算偶爾有看綜藝的需要或興趣,我一般也是手機端倍速播放,或者直接拉快進跳過節目里大量的廣告植入和尬聊。”,這也倒逼長視頻平台推出3倍速甚至4倍速播放功能,雖然一定程度上會破壞節目的質感和傳播,但譚震認為,“倍速是每個人的選擇,這也是市場的選擇和個人行為,你無法去干涉和改變。當今每個人的絕對時間是有限的,用戶選擇將有限的時間用來瀏覽你的內容,那無疑已經是內容的勝利了。”,不過,觀察2020年平台和衛視的綜藝片單可以看出,新類型綜藝的數量在增多。“偶像選秀綜藝雖然停播,但是這些大項目的投資會流向更多的新內容製作上,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更多機會與活力。”譚震告訴燃財經,“由於全民綜藝已經不復存在,媒體的分化讓大家的興趣愛好完全不一致,全民偶像也在‘消失’。這種情況下高投資的S+項目也不能保證實現高投入高產出的正比結果,但如果將一個大項目的投資拆分成三個,並分別做到節目的峰值,性價比更高,試錯成本也會變低,而且也會讓綜藝入局的門檻降低,進而帶動更多的人進入行業。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也會倒逼優質內容的產出,逐漸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參考資料:,《這個潛規則,糟蹋了多少好綜藝?》,來源:小風小浪,《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當編劇,我才明白自己比周奇墨差在哪兒》,來源:貴圈-騰訊新聞,《2022綜藝大作戰:新爆款全憑一個勇字?》,來源:AKA桃叨叨,《競演綜藝爆發,實力和流量的較量》,來源:主編溫靜,這檔節目之所以能靠“互撕”引起話題,還是由於節目機制的問題。相比前作《演員請就位》的單方面競演,《導演請指教》多了導演演員互選、導演拍攝小品PK、製片人和影評人以及觀眾對導演作品的評判和爭論等多個環節,“比賽”要素過多,導致這檔節目給人的觀感就是一直在“battle”。,最近,騰訊視頻上線了一檔綜藝叫《導演請指教》,雖然是《演員請就位》的續作,但“互撕”的力度可比前作要大得多。這檔綜藝的賣點是讓青年導演們拍短片,站到台前來“選秀”,當個性頗為鋒利的青年導演遇上言辭犀利的製片人、影評人時,可謂是“針尖對上了麥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