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初,聯邦調查局希望蘋果開發軟件用以解鎖一部嫌疑人的iPhone。機主法魯克(Syed Farook)在幾周前在加州聖貝納迪諾進行恐怖襲擊造成 14 人死亡。蘋果幫助 FBI 從疑犯 iCloud 賬戶中提取數據,但有些數據仍然不可獲取。由於不知道手機密碼,聯邦調查局也無法打開手機。,2016年2月16日,美國治安法官Sheri Pym命令蘋果為FBI開發後門軟件。命令遭到蘋果拒絕。庫克認為,該項命令會威脅到所有iPhone用戶的安全。稱繞過iPhone密碼意味着在其iOS系統中創建一個後門,而它也可被用來窺探所有其他的 iPhone。,也就是因為當年這事兒,公眾開始意識到蘋果對於用戶隱私這個事兒究竟有多麼堅持。,前年年初,庫克在《時代》雜誌上發表了專欄文章,呼籲美國國會通過全面的聯邦隱私立法,讓消費者更有效地捍衛隱私權。,在那篇文章里,庫克說,消費者應當有能力,根據需要、自由、方便地刪除他們在服務商中的數據,還猛烈抨擊了數據經紀“影子經濟”:以及那些通過追蹤用戶、收集他們的數據然後出售這些數據牟利的公司。,生活中總有無數個巧合,讓你覺得自己在被手機監視。,你的工作,收入,住址……這些隱私的泄露,不僅決定你看到的廣告,還決定了你購物時網站显示的價格,甚至會被打包售出賺錢。,去年年中,我們做了一個視頻,叫《你的隱私,是怎麼被手機扒光的》,裏面提到了廣告主怎麼通過剪貼板/相冊/Wi-Fi/跨應用和網站 等獲取你的隱私,給你推送廣告。,,其中比較“缺德”的一種,是跨應用追蹤。簡單來說,整個追蹤過程和網頁很相似,App 會給每個用戶一個唯一的設備標識符(安卓平台的OAID/ iOS的IDFA),再記錄下你之後的操作。,在蘋果禁用UDID之後,部分應用為了繞過系統限制。會通過鑰匙串來識別用戶身份。也就是除了賬戶和密碼,該應用還會在鑰匙串中輸入一串特殊代碼,讀取到這串代碼時就能了解用戶是誰。,而廣告跟蹤,通常是應用借用第三方程序,比如通過友盟統計監測 APP 的渠道曝光、點擊、激活及後續的留存。,開發者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軟件包后,即可追蹤手機用戶的瀏覽/購買行為。,但第三方平台具體會收集哪種信息,開發者本身也不知情,第三方很可能會收集一切數據可以得到的數據。,,包括但不僅限於――郵箱地址、電話號、IP地址和用戶的位置,還可能利用“後台應用刷新”功能,在未開啟的情況下向雲端傳輸數據。,就是以你為這樣的跨應用廣告跟蹤,造成了大量偽裝成巧合的恐怖事件,你在一個購物 app 或者是搜索引擎中搜到的產品,會在下一個 app 中精準推送給你廣告。,昨晚,蘋果公司更新了“個人數據的一天”頁面,新增了“App跟蹤透明度”(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簡稱ATT)功能的解釋說明,其中包括App跟蹤許可這個新功能。,這項功能可以讓用戶選擇在什麼時候或者是否允許應用程序追蹤或者跨平台分享個人數據。用戶首次打開一款應用程序時,設備會彈窗提醒:為了向您提供更精準的廣告服務,是否允許應用跨平台追蹤用戶活動?,除此之外,蘋果還在系統“設置-隱私”中,增加了“跟蹤”選項。在這項設置中,用戶可以看到哪些App已經獲得了跟蹤允許,從而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有趣的是,在選擇菜單中,蘋果把拒絕跟蹤放在了允許的上面,很顯然,大部分用戶,都會通過這個功能,拒絕廣告商的跨應用跟蹤行為。,這樣的操作對於用戶來說是個好事兒,但對於廣告主來說,當大量用戶拒絕了跨應用跟蹤,影響的不單單是廣告的“精準投放”,還會影響廣告主評估廣告效果。,毫無疑問,蘋果得罪了一些互聯網巨頭,那些靠提供免費服務吸引用戶,再靠廣告推送掙錢的互聯網巨頭。比如國外的 Facebook,再比如國內的騰訊和字節跳動。,3月中旬,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蘋果警告騰訊和字節跳動,不要嘗試繞過即將推出的應用跟蹤透明度隱私功能,否則應用將被下架。,扎克伯格在申訴時候,用了個非常長的邏輯:蘋果禁止廣告跟蹤,小開發者拿不到廣告,小開發者只能把自己的軟件付費,消費者沒那麼信賴小開發者,消費者不愛付費訂閱,小開發者活不下去。,看起來挺正義且合理的,但看着又像是一套詭辯。,很多人都看過三體,裏面有個黑暗森林理論編得不錯。對於三體人來說,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謊言,那與之相對應的,人類最寶貴的資源就是隱私。而隱私需求,其實是人類刻在基因中的。這事兒從我們非洲的祖先從樹上爬下來,回家路上不能讓野獸發現自己擱哪兒住就已經開始了。,失去隱私,就意味着你要和你攻擊力完全不對等的攻擊者面對面,接受降維打擊。這個降維打擊,就是你在攻擊者眼裡,根本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你只是一行存着你個人特徵的數據。,雖然廣告也都不一定無用,某種意義上,精準推薦的廣告也確實是有利於增加生活效率的,但蘋果做的,是把隱私交給用戶自己,讓用戶決定自己究竟分享了什麼隱私信息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