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鑫代理注册进击的快递业:件量大增、低价肉搏、走向分化

    杏鑫代理注册进击的快递业:件量大增、低价肉搏、走向分化

    杏鑫代理注册【主管Q:304-724】杏鑫代理注册“创新高”,是2020年在快递行业经常出现的“热词”。12月中旬,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6.5%,日均快件处理量3.3亿件,最高日处理量6.75亿件,创历史新高。 回顾2020年,年初快递行业受到了新冠疫情的短暂冲击,但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网络购物、智能自取等无接触消费快速发展,快递作为线上消费中的重要运输环节,需求加速释放。据预测,2020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有望超800亿件。 在业务量持续攀升的同时,快递行业的格局也悄然生变。 随着二三线快递公司逐步退出,龙头快递企业市占率持续上升,而新玩家的入场让价格战在今年愈演愈烈。在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今年,一线快递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更加明显,有的公司亏损扩大,困境之下选择砍掉影响利润的业务,聚焦快递主业;有的公司一边应对价格战,一边持续发展新业务,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迈进。 行业专家预计,2020年迎风而上的快递行业,明年仍有许多新的故事。 1 业务量“低开高走”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快递业也同样受到了影响。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行业运行情况,在春节假期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下,1月份快递行业出现同比负增长,杏鑫平台主管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37.8亿件,同比下降16.4%;业务收入完成500.5亿元,同比下降16.1%。 但很快,行业在2月迎来扭转的关键点。作为运输防疫物资和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重要通道,快递在这一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邮政、顺丰、京东物流和苏宁物流在春节期间正常运营,圆通速递最早宣布在1月28日起全面复工,随后韵达、中通、申通、百世等也从2月10日起全面复工。 2月,快递业务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实现这一成绩并不容易。彼时,快递链条末端的快递员复工返程就是一个难题,即便返工也需要进行隔离,人手不足和不可避免的防疫措施让快递员面临着加倍的压力和挑战。复工初期,上海地区快递员王彬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疫情之前,网点每天有两至三班货,货虽多但送起来快。在疫情期间每天虽只有一班货,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和等待中,自己工作时间反而延长了。当时,王彬每天早晨七点起床简单收拾一下便出门送快递,时常到下午四点多才结束派送,而在之前,相同的派送任务只需要半天便能完成。 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业逐步有序地复工复产,消费市场开始回暖,其中线上市场表现突出。疫情之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购买习惯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等销售模式快速火爆,与此同时,为刺激消费,各地政府相继推出消费券,电商平台也举办了“双品网购节”、“五五购物节”、“6·18购物节”等一系列促销活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一季度为下降0.8%。下半年,网上零售持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 而快递作为线上购物中的重要运输环节,也相应地获得高速增长。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从3月开始,每月快递业务量都要高于2019年同期,而且从4月起每月增幅均高于2019年同期。 这样的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仍在持续。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700亿件。杏鑫总代理 在“双11”促销的助力下,快递业务量达到今年峰值。11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97.3亿件,同比增长36.5%,虽然增速环比10月下降了6.5个百分点,但仍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整体来看,1-11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741亿件,同比增长30.5%,最近四个月,快递行业业务量同比增速均保持在35%以上。 2 竞争更为激烈 伴随着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快递行业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也在进一步白热化。1-11月,全国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869.2亿元,同比增长17%,这个增速要远低于业务量的同比增速。量的增长并没有使收入出现同步增长,这背后是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从顺丰、圆通、韵达、申通四家A股上市快递公司的月度业务经营简报来看,除顺丰今年1、2月份业务量同比增长外,三家加盟式快递公司业务量均受疫情影响下滑,而从3月复工复产开始,四家快递公司每个月的业务量均同比上升。但是,今年以来,四家上市快递企业的单票收入一直呈现同比下滑,跌幅范围普遍在两至三成。 导致这场价格战比往年更激烈的,除了龙头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份额,还有来势汹汹的新玩家。2019年顺丰推出特惠专配,并在今年获得高速增长;极兔速递依靠低价策略快速闯入并搅动了市场格局,也招致通达系的顾忌;京东旗下众邮快递近期正式纳入京喜事业群,并正式更名为京喜快递。 新旧快递军团混战下,末端则叫苦不迭。今年以来,多家快递公司被曝出网点爆仓、包裹积压多日无人配送的问题。多位快递网点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价格战下,今年网点赚钱更难了,招人也更难了。 由于价格战不止,快递收件价被进一步压低,虽然快递公司总部下降面单费和中转费率,但末端网点和快递员头上的压力仍在加重。上海浦东一家通达系加盟网点老板称,发一件市内快递,除去面单费、发货费、派件员费用,网点能赚到1元已属不错。如果给快递员开的工资不高,没有人愿意来干,但提高派送费,网点则不赚钱。 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11月份快递行业整体单价为9.86元,同比下降11.83%,相比前两个月同比降幅收窄,环比提升改善,价格表现符合预期。进入11月旺季,快递网络临时人工和运力成本上涨,各快递总部调整中转、派费政策,快递终端价格阶段性企稳回升。 不过,这并不代表价格战就此熄火,一位从事快递行业十余年的网点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快递行业一般在淡季的时候打价格战,但在旺季例如“双11”这种大型活动的时候,大家都会暂时停下来,专注业务,不然网点难以承担亏损。 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至少在明年上半年,价格战依然会是快递行业的主流。 若价格战短期内不会停歇,那么快递公司需要准备好充足的“粮草”。今年以来,龙头快递企业开启了密集融资,其中通达系动作频繁。今年9月,阿里巴巴投资32.95亿元,间接获得申通快递10.35%的股份,累计间接持有申通快递25%的股份;圆通也通过转让12%的股份,从阿里巴巴方获得66亿元的资金。除了加深与阿里的捆绑,申通和圆通也从而储备了资金。 此外,圆通近期还公布了一项定增计划,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7.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多功能网络枢纽中心建设项目、运能网络提升项目、信息系统及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全面提升公司市场服务能力。 中通快递则是通过在香港二次上市,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近百亿港元,拟用于基础设施和产能开发,赋能网络合作伙伴及增强网络稳定性,投资物流生态系统等用途。作为目前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20%的快递公司,中通野心勃勃,目标2022年达到25%的市场份额。今年三季度,中通单票运输成本同比下降5分至0.53元,单票分拨成本同比下降3分至0.29元,三季度单票汽运+分拨同比下降幅度为9%。更优秀的成本管控能力意味着企业在价格战中拥有更多的压价空间。 3 业务分化明显 从行业来看,快递行业依旧是增量市场,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保持上升趋势,同时行业竞争也在进一步加剧。 赵小敏称,明年京东物流IPO情况会如何,申通和阿里最后行权是否会完成,百世做减法明年会达到什么状况,圆通股权方面会不会有新的行动,从行业来讲还有更多悬念。 但具体到各个玩家,不同的公司已经呈现出不同的走向。 曾经的老大哥申通如今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其业务量与圆通、韵达之间已经出现明显的差距。第三季度,申通净亏损6547.36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3亿元净利润暴跌123.96%。在资本市场,申通的市值已经跌到了172亿元,其股价从年初至今已跌去超40%。 同样尴尬的还有百世。第三季度,百世集团实现营收86.93亿元,同比下降0.6%;净亏损6.39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70万元大幅扩大。在百世集团业务结构中,快递、快运、供应链三项业务的营收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快递业务占比超过六成,但是百世的快递业务量与同行差距明显。此外,近几年,百世的业务多元化对公司利润造成了拖累,2017年至2019年间,百世店加业务共计亏损6.17亿元。 面对当前困境,百世选择聚焦主业,进行了战略调整,退出自营WOWO便利店以外的店加业务,还对包括金融、国际、优货等在内的非主营业务进行评估,考虑多种战略选项,以降低这些业务的资金需求。 收缩业务并不是行业主流,更多公司选择开疆扩土。年初的疫情让航空货运的需求加速释放,同时也让快递公司意识到了布局航空领域的重要性。今年6月,顺丰鄂州机场主体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圆通在浙江嘉兴投资的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实质性投资落户;11月,顺丰第61架飞机正式入列。除了这两家拥有自有航空的民营寄递企业,中通也在低调布局,采用加盟制的方式,与多个航空公司进行合作,今年9月,中通正式对外公布了“星联航空时效件”这一产品。 航空物流的布局让快递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来,快递企业目光放眼全球,都在加码国际化布局。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对健康及医疗用品需求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顺丰国际业务实现营收29.05亿元,同比增长141.71%,是顺丰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业务方面,顺丰国际快递业务覆盖海外71个国家,上半年全货机国际航线总计运量超4万吨。圆通速递国际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01亿港元,同比增长22.3%;股东应占溢利为9545.6万港元,同比大增1756%。申通今年也加深了国际化布局,11月,申通国际上海分拨中心启动,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对外表态,争取在三五年内,推动申通国际上市。中通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跨境业务占比还很低,截至9月底已在东南亚7个国家建立本土布局,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对海外本土市场的开发力度。 今年4月的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事件让快递柜行业热闹起来。申通旗下自有快递柜品牌喵柜、韵达的蜜罐、中通的兔喜陆续浮出水面,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目前中国的智能快件柜市场还处于早期布局阶段,消费普及率还不足,除了丰巢整合速递易已经初步实现卡位优势外,多家快递公司也已有所行动。有快递行业专家曾向记者表示,快递柜作为派件的暂存柜,像物流链下游的出水龙头;作为揽收快件的寄递柜,像物流链上游的吸水龙头。快递柜在物流链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近年来,龙头快递企业在快运、供应链、冷链、同城、国际等多个领域不断扩张,除了抢占更多的快递市场份额,他们更长远的目标是成为综合的物流服务商。 赵小敏向记者表示,明年行业仍会有很多新的故事,最大的看点可能在上游产业方面有所变化,在行业解决方案上发力;另外,各家快递公司在乡村振兴和冷链方面都会有所布局。同时,在政策利好下,每家仍都不会放弃国际化布局。此外,在即时物流端,今年达达创造了比较好的IPO纪录,明年闪送、美团、顺丰同城等在即时物流领域的动作也会有很多看点。

  • 曝苹果汽车杏鑫主管注册将会提前问世,明年Q3对外发布

    曝苹果汽车杏鑫主管注册将会提前问世,明年Q3对外发布

    杏鑫代理注册【主管Q:304-724】杏鑫主管注册据外媒报道,援引未透露姓名的中国台湾制造商高管的话说,苹果传闻已久的电动汽车将至少提前两年推出,预计会在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该报道称,台湾制造商们正在准备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苹果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另外还补充称,苹果已经在加州的道路上秘密测试了数十辆原型车。 2017年,苹果从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获得了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同年,有人发现苹果使用了安装了激光雷达(LiDAR)设备的雷克萨斯SUV。 虽然包括分析师郭明錤在内的许多消息源都声称苹果汽车将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发布,但该报告援引台湾一家大型制造商一位未具名主管的话称,苹果的目标是在2021年9月发布。杏鑫代理注册 尽管一切皆有可能,但更早的时间表却仍值得大家持怀疑态度,特别是现在新冠大流行仍在进行中。本月早些时候,《电子时报》报道称,苹果正在跟汽车电子供应商进行“初步”谈判,这表明苹果的汽车项目仍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报道还称,据报道,苹果的芯片制造合作伙伴台积电正在跟苹果合作研发“自动驾驶芯片”。 多年来,关于苹果是在开发一款成熟的汽车还是在为普通汽车开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报道一直没有明朗。彭博社的Mark Gurman称,苹果的人工智能主管John Giannandrea最近接管了该项目的领导权。杏鑫招商 鉴于汽车制造商通常会提前数年宣布全新车型,一种可能性是,苹果汽车将在2021年底提供预览但不会发布。

  • 杏鑫主管注册半导体“人才战”往事:巨头疯狂挖角,失一人损10亿美金

    杏鑫主管注册半导体“人才战”往事:巨头疯狂挖角,失一人损10亿美金

    杏鑫代理注册【主管Q:304-724】杏鑫主管注册“我深深的感到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12月16日,一份来自中芯国际联合CEO梁孟松的书面辞呈,让这家企业陷入了“内讧”猜测中。对于外界来说,梁孟松或许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但是在中芯国际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 梁孟松2017年加入中芯国际,在短短300天内,中芯国际从28nm时代跃进到了14nm时代,并在300天不到的时间内把14nm芯片的良品率从3%提升到了95%。 “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时间才能达成的任务。而这些成果是由我带领的2000多位工程师,日以继夜、卖命拼搏得来的。”他表示。 中芯国际 此外,中芯国际还在向着7nm、5nm和3nm进军。梁孟松在辞呈中提到,他在三年多里,尽心竭力完成了从28nm到7nm共五个世代的技术开发。 中芯国际的28nm, 14nm, 12nm, 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马上进入风险量产。 “5nm和3nm的最关键、也是最艰巨的8大项技术也已经有序展开,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梁孟松称。杏鑫平台主管 加入中芯国际之前,梁孟松历任台积电、三星重要职位,在每一家公司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格局。 这位技术大拿的辞呈在资本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12月16日早间,中芯国际A股开盘即跌近10%,市值蒸发超过300亿元,而港股也短暂停牌。 股市之所以反应激烈,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关键的技术人才在半导体行业至关重要,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半导体行业堪称人才密度最高的行业。一个人、一个团队往往能影响整个产业。有些经验自己慢慢积累远不能赶上别人的脚步。 有媒体曾经感叹,“一位台积电研发大将投奔敌营,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的版图也因此迎来巨变,几乎到了‘失一人丧邦’的程度。” 获得一个顶尖人才,至少可以让企业少走许多弯路,而每条弯路的代价可能都是以数十亿美元计。 纵观过往,台积电、三星等半导体头部大厂的崛起史就是一部人才争夺史。他们对于关键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 今天,大陆半导体行业的兴盛,依然离不开关键人才人才的带动。 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明确指出,因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累积了很多经验,因此学习曲线已经下来,没有人才,大陆企业砸多少大钱也难以获得这样的经验。 因此,在半导体顶尖人才争夺战中,大陆企业越来越活跃。中芯国际的“宫斗”只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小插曲。杏鑫招商 “挖”出来的三星和台积电 “以前,是几十万人养活一个君主;今天一个天才能养活20万人。”2002年,李健熙在三星内部讲话时这样说。 这是李健熙对于三星半导体发展历程的感慨。 三星最开始是从农产品贸易起家,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星决心进入电子消费产业。 按照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当时的说法,“从技术、劳动力、附加值、内需和出口前景等各个方面来看,电子产品是最适合韩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 1969年,三星电子工业成立,最开始的业务是给美国镁光、日本三菱、夏普等企业“打工”,合作生产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家电。 在家电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李秉喆很快意识到芯片的价值,因为影响家电性能的核心就是芯片。因此,他也萌发了进军半导体行业的念头。 制作半导体电路所用的晶圆,图片来自中芯国际 为了获得半导体产业的初期技术,三星曾经派人向美国镁光及日本夏普进行“偷师”,但结果并不如意。 镁光曾开出400万美元的“天价”向三星提供一些较为落后的产业链设计图纸,但后来反悔,并将三星方面的人员赶出了镁光;夏普对于自己的技术也严加看管,不允许三星的人员接近最新的生产线,甚至连工厂的面积等基本数据都拒绝透露。 当时三星员工只能通过自己的脑子记住某些细节,比如手指间距离、身高及步伐数等模糊的数据。 1974年机会来临。这一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由于股东方撤出,一家名为Hankook的美资半导体企业濒临破产。李秉喆和他的儿子李健熙出资入股这家公司,三星半导体萌芽。 1977年底,Hankook半导体公司和三星业务完全合并,成为三星半导体。 对于三星进军半导体业务,外界并不看好。据说当日本三菱得知三星将开发芯片产业时,该公司CEO直接表态说,韩国太穷,不适合发展半导体产业。 1983年,历经多年艰苦努力,三星的首个芯片工厂落成,并很快开始量产64位芯片。然而这一产品却大幅落后于当时日本的技术,仅相当于日本厂商5年前的产品。 更加倒霉的是,三星还遇到了半导体价格史无前例的暴跌。一些技术领先的企业开始将大幅调低芯片价格,每片价格从4~5美元暴跌至最低时只有25美分,而三星每片64位芯片的成本是1.3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每生产一片芯片,三星需要倒贴1美元。 到1987年,也就是李秉喆去世的时候,三星半导体一年亏损3亿美元。几乎亏完了本金。 为了提高芯片研发能力,三星开始到处挖人。当时在美国半导体企业有很多韩国人,为了吸引这些人,三星在半导体企业云集的硅谷开设了北美研究院,用2-3倍的薪资招人。李健熙也曾经先后50多次前往硅谷引进技术和人才。 技术领先的日本企业更是三星挖人的重点目标。1985年,日本东芝公司半导体事业部负责人川西刚团队成功研发并量产了1M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三星盯上了川西刚。 1986年,川西刚受邀参观三星新建的半导体工厂,后来三星组织考察团对东芝进行回访,借机挖走了川西刚。 不过当时,日本半导体行业正处于鼎盛时期,挖人很难。三星也费尽了心思,比如邀请日本工程师在三星做顾问,平时不做具体工作,到周末就接到韩国吃喝玩乐。对于关键的人才,李健熙通常亲自出马。 更好的时机出现在1987年。当时由于日本东芝私下出售了4台用于制造核潜艇所需要的高性能九轴数字控制机床,美国开始启动对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反倾销调查,与日本签订了《半导体协定》,要求日本停止在美国市场的倾销。日本货在美国市场只能等于或者高于公平价格,另外美国企业将获得日本20%的市场份额。 这一举措让原本占据着全球半导体市场80%的日本半导体厂商陷入困境。不过,这倒是为三星半导体创造了挖人好时机,他们开始用三倍工资几乎挖光了东芝的工程师。 在这些技术人才的支持下,三星迅速完成了256位芯片、486位芯片的跨越,并超越了日本企业的技术水准,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高。 三星开发了256位芯片,并正式进入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中;仅时隔10年,三星的量产芯片市场份额直逼日本。 就在三星半导体熬出头的时候。在中国台湾,也有一个人正在谋划自己的半导体事业,这个人叫张忠谋。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也是被从美国挖过来的。 1983年,作为德州仪器副总裁的张忠谋由于与公司发展理念不和而分道扬镳。1985年,他受熟人孙运璿之邀,到台湾担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而当时孙运璿的计划是发展半导体行业。 1987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荷兰飞利浦电子在台北新竹科学园区内合资成立半导体制造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台积电。 台积电成立的时候,采用了一个和全新的模式——代工。在此之前,半导体行业的主流模式是IDM模式,也就是说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都是一家公司来完成,而这种模式只有类似于Intel、三星、德州仪器才有资本玩得起。 如果按照传统的IDM模式,台积电根本不可能和这些企业竞争。因此,它只能通过代工模式突围。 张忠谋说,“我在德州仪器工作25年,曾任半导体集团总经理,已经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来到台湾,还要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我就觉得没有路啊,已经望尽了嘛,只好辟一条新路,也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了。” 但是在最开始,这一模式走的并不顺利。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台积电接不到订单,盈利情况糟糕。 直到1988年,Intel开启转型之路,英特尔总裁格鲁夫砍掉储存器业务,向电脑处理器业务转型。张忠谋通过私人交情邀请格鲁夫到台积电参观,并说服他将一些芯片制造业务交给台积电。 台积电由此拿到了Intel的订单,并对200多道工艺进行了指导,由于通过了Intel的认证,台积电逐渐受到外界认可,订单源源不断,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不仅从美国拿订单还从美国挖人。比如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胡正明到台积电首任技术执行官;后来发挥重要作用的梁孟松也从AMD到了台积电;曾在德州仪器、惠普工作的蒋尚义后来到台积电担任coo。张忠谋的接班人蔡力行也是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来的博士。 此外,台积电还通过收购的方式来招徕人才。2000年,台积电实现了一次产能大飞跃,一年之内,它的产能大幅提升了80%,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背后关键的原因是,它收购了德基半导体(ASMC)和世大半导体公司(WSMC)两家当时世界排名前20的晶圆代工企业。 三星和台积电两家崛起中的芯片巨头很快有了碰撞。 一个技术大拿与10亿美金的得失 李健熙是一个对人才有着极致渴求的人。他有一名言——“韩国只要有三个比尔·盖茨,整个国家就能提升一个档次。” 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要找到这样的天才,不管这个人才有多贵,只要需要,就一定要招进三星。 对于刚刚成立的台积电,也进入了李健熙的视野。 1989年,李健熙到台湾视察三星业务,并通过中间人邀请到张忠谋会面,希望后者放弃台积电到三星工作。 李健熙劝告张忠谋,半导体产业要做得成功,需要很多人才与资金。 为了说服张忠谋,李健熙还邀请他去韩国,看看当时三星的发展情况,用意是让其打退堂鼓。 但是按照后来张忠谋的说法,当时他决心已定,不过还是接受了邀请,带了2、3名员工,一起到韩国三星工厂参观最新的技术与设备。也许是意识到张忠谋决心坚定,在参观后,李健熙放弃了挖他的想法。 对于三星来说,这是其第一次对台积电进行挖角,也是双方挖角战的开始。随着双方竞争的越来越惨烈,彼此之间的挖人到了见缝插针的程度。 比如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订单减少,台积电也陷入了困境,利润大幅下滑。为了挽救财务状况,台积电实行了每月4周中,有3周要休1天无薪假的制度,这相当于减薪15%。 在此情况下,三星又嗅到了从台积电挖人的机会。据当时媒体报道,台积电内部的多个部门,都已被三星锁定挖角,三星打算趁机壮大其晶圆代工事业及市场版图。 真正让双方的人才争夺进入高峰的是苹果的订单。 对于三星来说,其半导体代工业务的成长离不开苹果。2006年三星代工收入不过0.75亿美元,但四年后,便增长了3倍,其中给苹果代工的A系列芯片就占了85%。 2010年6月8日,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Moscone West会展中心发布了iPhone4,这是一台被誉为智能手机时代开端的产品,其搭载的Arm架构A4芯片也是由三星代工的。 但是由于苹果和三星还在手机业务上竞争,苹果也希望能够摆脱三星。 2010年,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到张忠谋家做客,讨论合作的可能性。后来,双方决定合作,苹果将iPhone和iPad芯片订单全部交给了台积电。 到2014年,苹果宣布A8芯片全部由台积电代工,而三星只能代工老旧的A7芯片。事实上,台积电之所以能反超,不光是由于苹果的意愿,台积电自身的技术领先于三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比如在在28nm制程的关键技术上,台积电的后闸级方案,比三星研发的前闸级良率大幅度提高。 此外,三星在28nm制程转向20nm制程的过程中更是一筹莫展。当晶体管的尺寸小于25nm以下时,传统的平面场效应管尺寸已经无法缩小,所以须采用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以将场效应管立体化。 三星对此毫无经验,根本无法达成任何突破,研发陷入停滞。 FinFEt的发明人是台积电首任CTO胡正明,FinFET是台积电积累了近十年的技术。 为了打开这一障碍,三星又祭出了挖人的手段,瞄准了时任台积电资深研发处长的梁孟松。 梁孟松是台积电近五百个专利的发明人,台积电每一世代制程的最先进技术他都负责或参与。按照台积电内部的说法,其研发能力在台积电可以排进前10名。 梁孟松对于台积电先进制程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从研发到制造整个的熟悉度,在公司少有人能及。 2009年,由于升迁的问题,在台积电任职17年的梁孟松负气出走,转赴国立清华大学任电机工程学系和电子所教授。后来他赴韩,到成均馆大学任教。 2011年7月,梁孟松加入三星电子,担任研发部副总经理,成为三星半导体部门的高管。 对于梁孟松的加盟,三星给出了令人吃惊的待遇,据称年薪高达1.35亿台币,是其在台积电3600万年薪的三倍,甚至超过了三星联席CEO的待遇。另外的福利还包括来回都由私人飞机接送。 梁孟松麾下有黄国泰、夏劲秋、郑钧隆、侯永田及陈建良等台积电旧部。 不过就在2011年11月和2014年5月,台积电向梁孟松发起诉讼,要求其禁止其为三星服务。 台积电的诉讼理由是,梁孟松从2009年8月到三星集团旗下的成均馆大学任教以来,将台积电的商业机密泄露给了三星。 台积电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在梁孟松到韩国任教后,三星的技术开始迅速提升,直接由28nm制程升级到第26代的14nm制程;且三星在14nm FinFET工艺技术上突然进步神速,甚至超越了台积电。 台积电质疑,梁孟松在2009年曾赴韩国成均馆大学教书,那时有多位学生是三星资深的在在职员工。 因此台积电确信,梁孟松早在正式加入三星前,就开始以这种方式向三星泄露技术机密。 台积电委托的韩国法律事务所查出,梁孟松任教成均馆大学,可能是个幌子。他真正任教的是三星内部的企业培训大学——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SSIT),校址就设在三星厂区。梁孟松的10个韩籍学生,其实都是三星的资深在职员工。 台积电曾委托外部专家制作一份“台积电/三星/IBM产品关键制程结构分析比对报告”,详细比对了三家公司产品最近四代的主要结构特征,以及组成材料。 结果发现,三星2009年开始量产的65nm制程,产品特征和台积电差异极大。但接下来几年,三星的45、32、28nm世代,与台积电差异快速减少。 双方量产的16、14nmFinFET产品则更为相似,“单纯从结构分析可能分不出系来自三星公司或来自台积电公司”。 “他去三星,就算不主动泄漏台积机密,只要三星选择技术方向时,梁孟松提醒一下,这个方向你们不用走了,他们就可以少花很多物力、时间。”台积电方面认为。 有媒体感慨,“这意味着,台积电累积二十多年、以数千亿台币研发经费打造的技术优势,已在一夕之间被抹平了。” 2014年12月初,三星开始量产FinFET技术芯片,而台积电却相对晚了半年。由此,在台积电原本信心十足的苹果A9芯片代工竞争中,三星最终占了上风。 2015年初,面对分析师,张忠谋承认台积电有点落后,这是台积电10多年以来首度在逻辑制程技术落后三星。 三星挖角梁孟松到底对于台积电造成了多大损失?可能是难以估量。 2014年连续看好台积电5年之久的瑞士信贷第一次调降台积电的投资评级。里昂证券也认为,台积电将失去8成苹果的订单,损失10亿美金以上。 大陆芯片企业的人才争夺战 中国大陆在半导体方面曾长期处于被挖角的状态。 “只要我们一发展芯片,就会有国外公司来挖墙脚,像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国家的企业,觉得中国工程师很优秀,训练好,也很能干,就高薪挖走,这样我们栽培的人都流失了,所以这几年芯片发展比较缓慢。”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认为。 不过,近年来,中国大陆芯片行业不断崛起,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大陆半导体厂商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变成了猎头市场的挖角常客。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预计,到2021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72万人。截至2018年底,全行业从业者约为46万人,意味着还有26万人的缺口。而2018年进入行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到4万人。 面对人才缺口,大陆半导体企业也开始花力气争夺人才。他们吸引人才的其中一个关键是高薪。 今年8月份,韩媒《BusinessKorea》报导,大陆半导体公司正通过猎头公司招募半导体工程师,条件是硕士以上学历,并具有蚀刻(Etching)或电浆(Plasma)制程主管资历。 2020年,芯片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这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人才争夺战的激烈程度。 芯片行业也成为今年为数不多的疯狂招人的行业。有猎头提到,今年芯片行业人才跳槽的薪资涨幅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升,一路从20%的涨到30%,又进一步涨到40%。

  • 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 社交软件杏鑫平台主管成拓圈首选

    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 社交软件杏鑫平台主管成拓圈首选

    杏鑫代理注册【主管Q:304-724】杏鑫平台主管慢悠悠地走在街头,10米开外看见熟人,于是慌张躲避视线,心里默念“别发现我别发现我”,紧接着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没电了的手机屏幕上……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来,“社恐”一词屡屡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 日前,本报联合中国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发起调研,就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分析。调研针对探探平台18至35岁的用户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 数据里潜藏着这一代年轻人在社交方面的爱与怕。“社恐”是病吗?还是青年借“社恐”自嘲来释放的某种信号?杏鑫代理注册 “社恐让我脱单都成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自称“社恐”,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社恐”压身的年轻人,肩上还有“脱单”的重担。 在遇到心仪的异性时,62.4%的男生和78.8%的女生呈现被动态度。其中,21.2%的男生及30.2%的女生表示“等待对方先开口”。往往爱在心口难开,有23.1%的男生及33.6%的女生无奈选择“低调暗恋”。 这或许也是近年来青年婚恋问题上升到“国家关注”层面的原因之一,“婚恋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是社交的一种高级形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表示,“社恐”很可能会对社交渠道、社交能力、社交效果等造成较明显的负面影响,由此使青年自身在婚恋竞争中处于劣势,增加婚恋成功的难度。 “社恐”背后:过半人“缺乏沟通技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华认为,医学概念中的“社恐”与社会学层面的“社恐”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需要进行严密的临床诊断,后者更多指一种生存状态,当下大多数青年口中的“社恐”均非病理性的。 虽然多数青年“社恐”在专业人士眼中,只是个人精神上的自嘲或幽默,但其造成的影响,却肉眼可见。 调研发现,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碍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其中14.2%的受访者表示其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社恐”们偶尔的“被迫营业”也是实在没躲过去的不得已为之,他们在有意识地回避社交。杏鑫总代理 然而,回避的背后是什么? 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看来,“社恐”一词被泛化的现象,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它可以解读为年轻人个性化态度的彰显:聊得来的人就疯狂地聊,聊不来的就索性贴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其次,它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对“社交泛化”的“反制”。“他们似乎被困在当下的社交系统里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个‘盾牌’”助其逃离。” 当然,社交技巧学习不足、经验不够、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调研中,52.7%的受访者表示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够自信,而38.3%的人则归咎于自身性格内向。 与此同时,当代人生活节奏较快,社交关系并不牢固,圈内圈外的社交关系薄弱,所以“悬浮感”也成为导致其社交障碍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青年恐惧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距离” “社恐”是否只是一时的现象,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吗? 《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高达38.56%的受访者表示独居是因为“享受独处,喜欢自由”,而独居之中疏于社交也导致社交技能的弱化,独居与“社恐”似乎互为因果,螺旋向下的趋势让青年“画地为牢”。随着“社恐”及相关社交焦虑话题在年轻人之间愈受关注,其所造成的影响短期内并没有明显消解的趋势。 然而,“社恐”真的猛于虎?大可不必如此慌张,青年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文华告诉记者,“社恐”并非仅仅是一个孤独与否的命题,更多是一种对于距离感的焦虑。而本次调研数据也在某种层面上呼应了她的观点:人们并非完全恐惧社交,43.6%的受访者倾向于社交软件的非接触交流方式。 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下,“云上生活”更被凸显。但与此同时,虚拟社交又为“社恐”青年找到了新的适应方式,他们在网络上分享着自己的新式“社交礼仪”,如能打字说就不要发语音,能发语音就不要视频,能视频就不要线下见面等等,期待用这种方式守护自己内心能接受的社交距离。 除此之外,文华还提供了一种思路:身处网络时代,“社恐”作为当下不少人生活状态的衍生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尚未达到病理性的严重程度时,年轻人可以学着与之和平共处,学着从线上交往走入现实生活。 不过,这种改变仍需多方合力。 “首先,社交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家庭、学校的支持、教育、引导和创设好的同辈交流环境下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其次,社会需要为当代青年的社会交往提供场所、路径、空间,改变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和消极心态。”邓希泉表示,最重要的是青年群体要对社会交往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更科学的认知,摆脱社交的自卑心理或恐惧情绪,通过亲缘、学缘、业缘、地缘等逐渐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更主动、自信地进行社会交往。

  • 午报 | 苹杏鑫主管注册果汽车将提前两年问世;中国5G用户占全球85%

    午报 | 苹杏鑫主管注册果汽车将提前两年问世;中国5G用户占全球85%

    杏鑫代理注册【主管Q:304-724】杏鑫主管注册苹果汽车将提前两年问世,明年 9 月发布 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苹果公司的首款电动汽车AppleCar将在明年第三季度的9月发布,比原先规划至少提前了两年,其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 台湾《经济日报》称,供应链透露,苹果比照iPhone备料由零组件开始催货的惯例,近期向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将相关业者入列首波供应链。 《赛博朋克2077》,重大更新或将于12月21日推出 据外媒报道,《赛博朋克2077》的重大更新将在12月21日推出。早些时候,即12月14日,CDPR承诺「下一个更新补丁」将在「7天内推出」。7天时间转瞬即逝,本月21日正好是承诺推出新更新补丁的最后期限。:-0 玩家注意啦。中国5G用户占全球85%12月20日,2020世界物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战略合作部的总经理庞策在当天的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目前全球有超过50多个国家的130多家运营商建设了商用5G网络,但网络的用户规模仍然低于预期,中国的5G用户数已接近2亿,占全球比重高达85%。杏鑫平台主管 李佳琦回应所售美容仪涉虚假宣传,是竞争对手的恶意行为 近日,李佳琦所售美容仪涉嫌虚假宣传,目前李佳琦方回应:对该款产品已做过资质审查。TriPollar品牌旗舰店回应称,这是恶意竞争对手不懂法、乱引法的恶意行为,“技术获得美国FDA许可并非凭空捏造”。关于FDA上市许可能否等同技术认证、为何相关宣传内容已删除,杏鑫招商店方并未答复。 初步估算今年全球电影票房,约为去年的两成 12月20日,《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蓝皮书课题组预计,今年全球电影票房约为去年的两成。蓝皮书课题组表示,鉴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反复爆发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估计全球影院市场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需要多年时间。 课题组预计,2020年至2025年全球影院票房将以复合年增长率30%左右逐步复苏,五年后有望恢复至2019年的市场规模。

全部加载完成